核桃树上的“科技基因”
本报记者 张绚丽
眼下鲜食核桃集中上市,8月16日,记者走进临渭区桥南镇桥南村簸箕王组约200亩的低产低效林改造示范点,只见连片的核桃树郁郁葱葱,茂密的枝叶下绿油油的青皮核桃挂满枝头,甚是喜人。
“当时这个核桃园品种杂,密度大,有的树身高达十几米,多年不结核桃。”虽然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但说起簸箕王组栽植核桃的群众当时遇到的困境,临渭区林业站的核桃专家郭小峰依然历历在目。
据介绍,临渭区现有核桃面积20万亩,并且已经形成了秦岭北麓、南塬北坡“五纵两横”的核桃产业带,年产核桃干果1.2万吨,享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美称。
1999年,临渭区依托退耕还林,在南塬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刚刚20出头的郭小峰主动请缨,长期穿梭在原大王乡、三官庙乡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包联指导当地群众科学栽植核桃树。
“我自小在农村长大,适应能力强,不怕吃苦。”近20年了,用郭小峰的话说,那真是“闭着眼睛都能画出西塬那一片的地形图。”
“位于秦岭北麓的东西两塬是核桃的优生区,但最初大家可能只注重落实退耕还林的政策,所以核桃种植面积虽然不小,但品种多、杂、劣,栽植密度大,低产林较多,效益一直不高。”郭小峰回忆说,除此之外,塬区地形特殊,土壤贫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
2010年以来,渭南市核桃产业加快提质增效步伐,为了加快临渭区核桃产业良种化、品牌化进程,更好地服务群众,郭小峰又和镇村的干部、技术员、能人一起,根据不同节点的技术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推广新优良种标准化建园和高接换优技术。
不光种得好,还要管得好,卖得好,为了更广泛地推广林业实用技术,郭小峰每年还组织开展各类培训20余场次,培训果农3000余人次。朴实生动的语言,详细实用的内容,解决了群众生产中遇到的很多实际困难。除了传授先进技术,他还利用自己的信息渠道适时指导帮助果农销售核桃,确保了果农的收益。
2016年,多年在东塬区负责核桃技术推广的郭小峰又转身承担了桥南村簸箕王组200亩低产林改造项目重任。
在多次现场调研,充分论证项目实施可行性的基础上,郭小峰走访征集了广大群众的需求和意愿后,便带领农民技术员,采取面对面直接服务农民到田间地头的模式,通过整形修剪、高接换优、土肥水综合治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用3年时间将200余亩没有收益、濒临销毁的低产林,改造成群众稳定增收的“绿色银行”。
“改造与不改造完全不一样,效益是从地下到天上,多亏了我们的郭技术员。”采访中,簸箕王组村民王根成满脸兴奋地说,他家最初的核桃林面积小,只有9分地,一年到头只能卖几十块钱,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改造后第二年就卖到1600余元。
“现在我不光加大了核桃树栽植面积,还通过技术培训学会了修剪技术,收获特别大。”王根成高兴地说。
截至目前,包括簸箕王组在内,临渭区共有新建精品园,低产林改造示范园,丰产栽培示范园等三类核桃园共13个。
提及他在核桃技术推广上取得的成绩,郭小峰连连摆手:“我们真正的办公室就是田间地头,只有我们把自己当农民,真心真意和农民交朋友,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的要求,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亚晓通讯员冯文静)8月19日,记者从临渭区获悉,今年以来,临渭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全民...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