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歌山画水 记住乡愁乡韵 渭南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综述

渭南日报 2019-08-21 01:30 大字

本报记者程瑾

乡村不仅是百姓世代劳作生息的一方天地,更承载着人们诗意栖居的生活梦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如今,行走在华山脚下、渭河两岸的秦东大地,人们发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村”随处有,美丽乡村更胜之。

在渭南发展蓝图中,“三农”工作始终被放在一个特殊重要的位置。发端于农村的改革开放,带动了经济高速发展,富裕起来的渭南将越来越多的资源反哺农村。在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指引下,从“百日整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以美为形,让乡村之美变成身边风景。做强产业,让富民产业深深扎根在秦东大地。守护乡韵,让浓浓乡愁深深浸润归乡游子。涵养民风,让文明种子播在和谐邻里之间。在广袤的秦东大地,一幅青绿其外、人文其内的写意田园隽永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规划引领 留住歌山画水

夏末秋初,走进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潺潺流水恣意游走,水车悄悄转动,缓缓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仿佛伸手就能摸到沉淀已久的张桥故事。文化广场上,老乡们激情洋溢地吼着老腔,浑厚激昂的音调,引得广场上的观众跟着一唱一和,声音从村头传到村尾,我们这些意外造访者仿佛跌入梦中故乡,乡愁、乡音、乡党,交织在一起,生动地演绎着幸福家园的“田园梦想”。

从脏乱差的邋遢村,到精致秀丽的生态村,张桥的“惊艳逆袭”,只是渭南市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这背后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与规划引领。

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渭南市进一步强化规划工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编制出台《渭南市乡村空间布局建设规划》,构建了以乡村统筹发展片区、乡村微单元、村庄为布局的三级体系,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编制完成了县区村庄布点规划,使美丽乡村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结束了多年来农村无序发展、盲目建设的历史。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共创建省级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31个,20个村入选国家首批“绿色村庄”,位居全省第一。

“突出规划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各地更注重村庄服务功能方面的提升,这是近年来渭南美丽建设的特色。”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在采访中表示,不搞大拆大建,各地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河沟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美化入手进行环境整治。

一边做基础设施的“加法”,一边做好污水、垃圾处理的“减法”。通过建立卫生长效管护机制,以“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形式聘用巷道保洁员,同时按户配发垃圾桶,调动村民维护环境卫生的积极性,让美丽得以长留农村。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渭南市总工会工间操进班组进车间进企业

本报讯(宋登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三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渭南市总工会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