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匠心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城市

三秦都市报 2019-05-10 01:55 大字

良辰、美景、赏心、悦事,四美俱全,足可乐也。当第一抹阳光洒在渭水之畔,当缕缕清风吹过城镇之间,全新渭南正洋溢着饱满的幸福之感。文明整洁装扮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鲜花装点的大街小巷,邻里互动凝聚浓浓情谊……如一泓绿湖淌入心田,碧波荡漾。

建设美丽渭南,实施乡村振兴,提升人居环境,渭南市委、市政府按照《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结合渭南“农业”和“人口”大市的特点,制定了《渭南市美丽渭南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按照“五美”渭南首抓“道路”的要求,以美丽道路为骨架,美丽镇街为节点,美丽乡村为依托,美丽经济为基础,美丽文化为灵魂,打造全新的渭南形象。一座别具现代城市风貌的生态园林城市,正以新时代崭新之姿阔步走来。

结合“点、线、面”让城市“亮”起来

入夜,城市霓虹闪烁,沋河公园音乐喷泉冲天而起,散开漫天花雨,朝阳公园蜿蜒小径上的霓虹,点点落入心中。脱掉忙碌于疲惫的外衣,渭南的大街小巷,少了忙碌的身影多了的是各色的灯光,温暖着每一个夜归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美丽渭南建设,不仅仅是看城市有多少高楼大厦,还要有完善的城市配套和城市服务,更是美丽镇街、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丽文化的延伸,它是将镇区、国省道和通景公路经过的镇村连成片的建设,它是补齐镇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三项短板的建设,是一种由外而内、从小到大的全方位建设。

近年来,渭南市实施中心城区重要节点和重点路段亮化提升,在主干道、街巷、公园、景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大力实施“点、线、面”结合的亮化工程,着力打造渭南城市夜间新形象。

截至目前,全市完成道路绿化长度达858公里,绿化面积约7万亩;实施镇街立面改造23个,同步建成省级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15个,市级53个,县级80个;并结合人文、自然、历史等因素同步建成符合渭南特色的道路生态驿站29个,道路绿化工作规模之大、战线之长、标准规格之高、投资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树立“生态打底”让城镇“靓”起来

日美夜美,各得其美,在美丽城市建设过程中,渭南市始终坚持“生态托底”理念,实施“三清一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巩固提升美丽渭南建设成果,打好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今年,渭南市还将推进中心城市生态绿廊建设,构建中心城市的大绿气象和生态屏障。

对此,渭南市市长李毅在中心城市生态绿廊建设推进会中指出,中心城市生态绿廊建设是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举措,是满足群众需要、增进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要完善优化设计方案,打牢规划实施基础,建设全域覆盖、生态宜人的绿廊体系,让城市环境更宜人、形态更美丽、魅力更彰显。

此项目是为城市未来发展搭建框架、梳理空间。重点突出生态功能,以“绿色”为主色调,以“自然”为主脉络,以“环保”为主导向,依托自然地貌,顺应自然肌理,保护自然植被,合理配置常绿乔灌花草,将各类自然资源串点为线,在步道、设施建设中突出低碳环保,真正体现生态价值、改善人居环境。将绿廊建成一个既经济、美观,又符合渭南实际、体现文化特色的综合廊道。

实施“乡村振兴”让每个乡村成为“样板间”

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的升级,渭南市的乡村建设开启了新征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新时代乡村,既要有“好看外形”、更要有“内涵灵魂”。渭南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乡村振兴工作起步良好,一幅秀美的乡村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渭南市还将以“10镇40村”为重点,采取市直部门包村联镇帮扶方式,在全市启动为期五年的“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暨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活动。市直部门要全面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年为包联镇村协调建设一项基础设施项目,每年为包联镇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办成一件实事,每年至少推进一项农村改革,每年在乡风文明、社会治理方面至少要有一项创新性的探索实践,以期把“10镇40村”打造成美丽乡村的样板。

如今的渭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美,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城市知名度不断扩大……在青山绿水间,山水城市、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展现着美丽风姿,开启了“美丽渭南”宜居宜业的新画卷。杨晶

新闻推荐

如何让道路扬尘不再满天飞

渭南日报通讯员苏贺娟当前扬尘治理中,建设工地扬尘肉眼易发现,防治力度大,治理措施相对完备。但路面灰尘颗粒微小,肉眼难以察...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