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撑起一片天
记者吕佳
在渭南市社会福利院,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政府依法收养的“三无”人员,他们在这里得到了精心的照料,找到了家的感觉。提起这些,就不得不说起他们的“家长”张莉。
1993年,21岁的张莉成为渭南市社会福利院一名普通的护理员,主要工作是照顾孤老残障人员的生活起居,每天帮助他们穿衣洗漱、吃饭吃药、整理床铺、擦洗身子……张莉一边虚心地向前辈们学习请教护理经验,一边积极学习专业护理知识,摸索总结了“三心换三心”工作模式,即用自己的热心、细心、爱心,换来收养人员的安心、开心、舒心。说起这些繁琐工作中的苦和累,张莉却显得云淡风轻:“既然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让这些不幸的人在福利院里感受到温暖和真情。”
生活在福利院里的收养人员大多是精神病患者,症状各不相同,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2005年,张莉担任精神病疗养所所长后,她用心观察收养人员的点滴情绪变化,主动询问他们的需求,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对待院里的精神病患者,她有着自己的一套办法。“护理对象就像孩子一样,有感情他们才会信任你,所以要带着真感情才能做好这份工作。”张莉常说,爱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尽管他们有先天的智力缺陷,但绝不能让他们失去最基本的尊严。相处久了,张莉对收养人员的特点和癖好都熟记于心,他们中间平时谁要耍脾气、闹别扭,只要张莉出面,他们很快就变得“很听话”,因为在大家心中张莉就是“主心骨”。
黄杰是一位有心理障碍的小伙子,他每次见到张莉都会热情地叫她一声“张妈”,灿烂的笑容中饱含着对张莉浓浓的爱意。黄杰是一名孤儿,从小在市儿童福利院长大,三年前,因为年龄已满18岁,转到社会福利院生活。面对新的环境黄杰显然不太适应,总喜欢一个人独处,不喜欢与人交流,还会隔三岔五地闹情绪。张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每天忙完手头的活,就会主动找黄杰谈心,耐心开导,并鼓励他学习一技之长,积极融入社会,终于让他的情绪稳定了下来。
王蕊蕊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智障姑娘,张莉只要有时间,就会看望蕊蕊,带着她坚持做康复训练。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蕊蕊能脱离轮椅自行走路了。像黄杰和蕊蕊这样生活在福利院里的收养人员,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家人,身体或精神方面也存在缺陷,张莉用温情经营,让所有收养人员在这里都找到了家的感觉。
2016年10月,张莉担任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工作量加大了,工作节奏也更快了,加班加点成了她的家常便饭。但是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带领护理员一起,为残疾人翻身、喂饭、换衣服,对待严重智障者更是倍加细心。每逢传统节日,她都会和收养人员一起联欢,鼓励大家对生活充满信心。
“陕西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渭南市优秀共产党员”“渭南市最美民政人”“渭南市三八红旗手”等一项项接踵而至的荣誉,就是对她工作的最大肯定。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的张莉已经在福利院工作了26个年头。26年如一日,她把整个青春年华和满腔热情奉献给了社会福利事业,撑起了人世间最亮丽的天空,营造了人世间最温暖的情怀。
“当每次听到收养人员甜甜地叫我‘张大姐、张妈妈’时,我就有一种被依赖、被信任的成就感!”张莉说,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有带着感情去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
采访后记:
从一名普通的福利院护理员成长为副院长,张莉的故事让人敬佩,也令人感动。采访中张莉说她的母亲从事了一辈子的护理工作,自己正是受到了母亲的感染和熏陶,才下定决心要干一行,爱一行。在福利院工作,爱心,耐心,责任心,一样也不能少,她全身心地投入,让福利院的收养人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自己也从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我们行色匆匆,很少能静下心来发现美。其实,爱就在我们身边。像张莉一样这些身边的榜样,他们善良、敬业、担当、谦逊,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榜样,给我们带来更多勇敢前行的力量!
新闻推荐
记者杨晓妍4月1日,市政协党组召开2018年度民主生活会。会议以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勇...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