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兴则百业旺 ——临渭区水务工作综述

渭南日报 2018-11-20 01:21 大字

本报记者李亚晓通讯员程金虎田毅

一座座水库碧波荡漾,一条条渠道纵横交错,一股股清泉进村入户,一张张笑脸写满喜悦……

水利兴则百业旺。新世纪以来,临渭区水务事业从锐意破冰的起步发展到如今,已初步建成了防灾减灾体系,提升了城乡饮水保障能力,扎实推进了骨干水源工程,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所有的一切都折射出临渭水务人的不懈努力。

骨干工程

提供强有力的民生保障

“对于水利行业而言,骨干水务工程建设牵动全局,决定发展地位,关系发展质量,代表发展形象。”采访中,临渭区水务局局长卢宪宏说,我们大兴水利,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生产的命脉工程来抓,重点抓好渭北末级渠系改造与南塬高效节水建设,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改沟成河,排除内涝,提高灌溉水利用,形成河沟畅通、湖库相连、渠塘相通、湿地成片的美好景象。

临渭区水资源严重紧缺,制约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多年以来,该区千方百计在保障和拓宽水源上下工夫。他们紧紧围绕建设“脱贫攻坚、追赶超越、建设宜居宜游、富美临渭”的中心目标,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三五”治水方针,按照“引河入库,蓄水于库,提水关井,藏水于地,水肥一体,高效节水”的建设思路,秉持项目为王理念,深谋项目扩大投资。

从2000年起,临渭农田水利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开始对全区的灌溉设施进行改造。改造后的U型灌溉渠不仅为农业增产增收打下了基础,还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进入21世纪,水利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水务工作被赋予了新任务、新要求。该区的水务工作也得到了空前重视,近年来,全区已累计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200余处,累计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5万亩。为农业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对临渭区这样“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水利兴,则仓廪实、农业稳、民安居。实施骨干农田水利工程,为该区追赶超越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民生保障。

安全饮水

保障工作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说起吃水问题,大钟寨村65岁的王江海老人可谓刻骨铭心。10年前的一次大旱,一家人整天为吃水提心吊胆,吃了上顿担心下顿没水煮饭,庄稼因为缺水干死。而现在,厨房、厕所水龙头一开,随时都流出清澈的甘泉,屋前的蓄水池里清水汪汪,一家人再也不用担心水的问题了。

“是水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老百姓朴实的话恰当地表达出了他们对“小农水”建设和临渭区水利发展的拥护和感激。多年来,临渭水务经历了从解决人畜饮水到解决老百姓安全饮水的重要转变。

2007年自筹资金建成“临渭区南水北调工程”,将南部箭峪水库、湭河水库的水跨渭河调入渭北建设渭阳水厂。

2012年全面改造、扩建、提升渭北移民安置区饮改水工程,解决了渭北4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2014年建成箭峪水库东塬供水工程,彻底解决东塬三镇6万余人的饮水问题和阳郭镇丘陵山区两万多群众的饮水困难。

2015年以来按照国家饮水安全标准,完成了81个贫困村的饮水安全指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率达到95%以上。

“十二五”期间,临渭区争取投资2.2亿元,实施饮水安全项目93处,解决了全区30.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2017年底,全区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16处惠及农村62万人口,供水管网覆盖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6%。

防灾减灾

有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回想2003年,很多渭南人至今记忆犹新。“洪水猛兽”肆虐渭南,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2005年以来,该区从养护河流、恢复涝池、建设海绵城市入手,让水网相连、水系相通、水路相承,实现了聚水、引水、泄洪、蓄洪、抗旱五大系统,显著提升了防洪能力,城区已基本形成防洪封闭圈,抵御洪灾的能力已大大提高。

推行河长制。层层落实防汛责任,认真开展预案培训,强化预警和防汛信息系统化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巡堤查险和抢险队伍建设和防汛物资储备,积极开展防汛宣传,强化群众水患意识,提高群众抢险避险能力。严格执行汛期水库运用方案,依法开展河道清障工作,对乱挖、乱采、乱建、乱堆等问题和破坏水利防洪工程设施违法行为,依法从快从重打击,确保行洪畅通和人员安全。强化防洪治涝设施管理、防灾减灾教育、洪涝灾害保险等非工程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建成四大抗旱应急工程。2015年启动三张、阎村抗旱应急水源项目,实施西王水库、三张水库连通工程;2016年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箭峪水库和湭河水库连通项目,保障渭北40万群众干旱时期生活用水;2016年抗旱应急水源新增项目,实施临渭区辛市地表水源与龙背地下水源连通工程,解决了渭北饮改水工程管理局东西两线供水的瓶颈问题,惠及群众40万人。启动2016年抗旱应急水源工程阳郭镇高李村基本口粮田灌溉项目,发展高效节水、肥水一体化节灌面积4000亩。建成固定提水泵站1座,浮船泵站1座,配套田间高效节水设施300多亩,种植400多亩。

近年来,该区还建成了防汛指挥系统,提升了防汛工作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为应对突发极端天气以及突发水事案件,加强了水利应急响应体系建设和应急队伍建设,先后成功应对了各类自然灾害,以实际成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生态水利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安澜、生态、联通、文化、发展”是临渭水务人治水的理念。生态水利,是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建设水利工程,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17年,编制了“临渭区渭北生态水系建设概念性规划”。规划在不降低排涝标准及排涝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排水系统改造提升工程,涝池、湿地、湖泊建设工程,水系连通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景观文化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和应急能力建设,打造“干支分毛、纵横成网、百里生态长廊、十湖百塘、星罗棋布、万亩湿地水面”生态水系新格局,发挥生态水系工程的排水、留水、蓄水、容水和亲水等功能。

近年来,临渭区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构筑综合防控的水环境,推动水生态保护体系建设,突出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两大环节。到2017年,该区实施排水治碱防涝打造渭北排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325亿元的排水工程改造项目15个;规划建设改沟为河打造柔性排水长廊、建设微湿地型湖泊,以防洪排涝型、人文景观型、生态湿地型为主打造“李十三”人文景观型和生态湿地型结合的综合性涝池,建成生态景观链,建成500座涝池打造渭北水乡;以渭北排水工程干、支沟道为终端排水通道,建设沟道、湿地、涝池三位一体、排蓄并重的生态排水工程,涵养水源美化环境改善生态;重点加强湭河南段治理工程、湭河城区段排污及上游奓峪河河道治理工程,维护水生态,优化水环境,让全区群众依水得利因水收益;实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工程,为治理区域水土流失,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阳郭镇蔡脑村建设鸿鹤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该示范园2015年1月被命名为省级示范园,2016年9月被团市、区委确定为渭南市青少年水保科普教育基地,2016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2017年11月被命名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开展渭河临渭段综合整治工程,按照人水和谐、柔性治水的理念,做好河道疏浚、搞好岸线设计、严格管控河道挖沙、排污等行为,在实施堤顶硬化、滩区绿化、水面景观和生态公园建设中融入了亲水观点,重现“渭水银河清,恒天流不息”的盛景,河面波光荡漾、河内鱼鸭嬉戏、沿岸芦苇婆娑,恍若江南水乡的韵致。

多年来,临渭水务事业稳步推进,治水工程取得明显实效,让老百姓喝到了放心水,有力地夯实了临渭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谱写了一曲曲“治水兴利、治水兴区、人水和谐”的美丽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性节点上,回首来路,临渭水务人汲取过往一次次奋斗的经验与智慧;眺望未来,临渭水务人用驰而不息的坚定信念,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追逐新的梦想,书写新的辉煌。

新闻推荐

环保督察利剑高悬 整改必须动真碰硬

本报评论员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陕西省已有时日,移交的群众信访投诉案件中,大气、水污染是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