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帮扶润民心 记临渭区桥南镇寺峪口村“第一书记”郭杰

陕西农村报 2018-11-14 07:00 大字

?郭杰(中)看望生病的贫困户老人。

最美基层干部

高娟 钟娟 本报记者 刘晓林 文/图

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寺峪口村地处秦岭北麓浅山地带,有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421户1951人,贫困户108户380人。2016年8月,省中小企业促进局的郭杰任该村“第一书记”。

发展支柱产业 壮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制约脱贫攻坚的短板,只有不断地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才能更好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才能筑起乡村振兴的基石。”郭杰深谙此道。

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郭杰积极争取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做好对口支援村的产业扶贫工作,先后争取资金60万元,支持桥南镇谦顺天然特产有限公司发展核桃深加工项目;调剂60.9万元扶贫资金,帮助40户贫困家庭发展核桃、花椒种植及猪、羊、兔等养殖产业。

“选择代养生猪项目零风险、见效快,郭书记研究分析了利弊,和我们大家商量后,决定成立村集体公司,吸纳贫困户以土地、资金或者劳动力入股,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村委会主任刘木成告诉记者。

“村上与石羊公司签订了合同,他们提供仔猪,我们提供人力、场地,每头猪有200多元的稳定收益。按目前行情计算,一年就是40多万元收益,减去人工、水电等费用,村集体能收入20多万元,这搁在前些年想都不敢想,多亏郭书记给我们村上带来这个发展致富的好项目。”说起村上的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张双牛激动不已。

贫困户窦新选家里有4亩多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如今,他在生猪养殖扶贫产业园负责打扫卫生,一个月能领1800元工资。

因户因人施策 推动全面脱贫

王仓娃是寺峪口村庙底组贫困户,之前一直养猪,由于缺乏技术,所以时赚时赔,2013年一下子赔了好几万元。郭杰帮他总结养殖经验教训,分析原因,制定了养牛脱贫的方案。随后,郭杰又帮助王仓娃申请到5万元贴息贷款,并利用村上的产业扶持金帮他发展养牛产业,还邀请畜牧专家手把手教授,解决他的技术困惑。

短短一年多时间,王仓娃家的牛从4头发展到14头,不但还了部分外债,日子也变得宽裕一些。“明年我这14头牛,1头牛产1头小牛,一年保守收入也在10多万元。”正在清理牛圈的王仓娃看到记者来了,停下手里的活,指着自家膘肥体壮、毛色光滑的秦川牛,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王仓娃只是众多贫困户中的一位。怎样让所有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郭杰想了许多切实管用的办法。

每年邀请专家进村,讲解核桃技术,对所产核桃品质不好的核桃树进行技术改造;组织贫困户学习草编技术,聋哑人张六娃学习几个月,已经技术娴熟,所做的产品供不应求,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李化鱼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郭杰协调资金为其购买了一辆电动代步车,还为他家配置了核桃脱皮机。如今,李化鱼已经成为渭南市的“脱贫标杆”。

今年,郭杰又为6户贫困户购买了微耕机,为4户贫困户购买了核桃脱皮机,群众既能自己用,又能租赁增加收入;为18户贫困户提供尖尖叶种子1公斤,鼓励他们搞林下种植,每亩增收2000元;给发展养羊、养鸡、养猪的5户贫困户,每户申请了2000元的产业扶持金,解决他们的资金缺口问题。

2017年走访中,郭杰得知杨瑞战等4位村民在一家建筑公司打工,3年没有要回工钱,立即协调解决此事,于2017年6月1日前帮助他们追回全部工资3万余元。

“只要真心为群众好,群众自然会把你放在心上。”驻村工作,郭杰始终用真情温暖着群众,他不仅“驻”在了村里,更“住”进了群众的心坎里。

新闻推荐

渭南市妇科质量控制中心成立暨学术会议在市妇幼院召开

本报讯(通讯员姜艳)为进一步提高渭南市妇科疾病诊疗水平,11月10日,由渭南市卫计局主办,渭南市妇幼保健院承办的“渭南市妇科...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