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文筑起“幸福之城” ——渭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走笔

渭南日报 2018-11-12 05:12 大字

本报记者杨欣

11月8日上午,渭南城区朝阳大街信达步行街路口,正值上班高峰,车流密集。市民张先生踏上斑马线,三条车道上的车辆同时停车让行,张先生一边快速通过,一边朝着让行的司机挥手示谢。这样的镜头,在渭南街头随处可见。

“刚开始时觉得没红灯还停车,挺耽误事儿的。习惯了以后,感觉这样还是好,又规范又文明又安全。”车主刘先生说,“以前每次走到路口,总要争先抢行,既不文明也不安全。现在我主动让,有的行人会给我招手、竖大拇指,这种感觉挺好的!”

今年以来,按照中省关于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的部署要求,渭南市委、市政府立足“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打造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有力抓手,加大投入、强化举措、狠抓落实,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如今,走在渭南城区,处处可以感受到讲文明、促文明的浓郁风气,创文,正在潜移默化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夯基

好机制搭建文明大厦“钢筋铁骨”

文明创建,制度先行。

现在,走在渭南街头,不难发现这样的变化:闯红灯、乱穿马路、翻越护栏的现象少了;斑马线前车辆礼让行人的现象多了;车辆乱停乱放、随意掉头的现象少了……

今年以来,渭南市以营造优良交通环境为目的,广泛开展“斑马线上我文明”主题创建活动,抓住主要群体、完善基础设施、开展集中整治、实施“路口革命”等。共查处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2000余起,抓拍占道停车1万余起,拖移违停车、僵尸车500余辆,重罚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600余起。使“车让人,人守规”明显提升,让城市的斑马线成为城市交通的文明线、对外形象的风景线。

如果说文明交通的推进,畅通了一条条城市“脉络”。那么,着力提升城市公共秩序、改善市容市貌,则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筑牢坚实的“地基”。

今年以来,渭南市针对“六小”门店证照不全、行业规范不达标,农贸市场、背街小巷、老旧社区小区及城中村城乡接合部乱停乱放、出店经营等问题,集中开展“六个专项整治”活动,切实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累计取缔违规停车场100余个,清除违规岗亭、栅栏、地桩、石墩等6000余个。集中开展“野广告”专项治理,清理各类横幅1500余条、野广告4万余处,拆除违规户外广告、破旧门头牌匾800余块。加大重点部位集中治理,组织人员逐小区检查存在问题,逐市场达标验收,累计出动人力5000余人、机械1000余台,清运各类垃圾10万余方,消除卫生死角3000余处。

渭南市不断推行文明高效好机制,让文明建设从“软约束”变成“硬约束”,为这座文明大厦搭建起牢固的“钢筋铁骨”。

塑形

精细化管理撑起文明“硬实力”

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离不开城市硬件建设的支撑。

今年以来,渭南市围绕城市道路、绿化、亮化、环卫基础设施、农贸市场等城市短板,积极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治理工程。完成西岳路北段、前进路北段等10余条道路的拓宽改造和前进路南段、东风大街、仓程路、朝阳大街等道路的提升改造。310国道、前进路等道路沿街门店风貌改造工程全面启动,170余条背街小巷完成道路硬化。按照“一街一景、能绿尽绿”的原则,完成4处桥梁、5大景区景观的绿化,累计补植苗木9万余株,铺设草坪8.5万平方米,绿化行道树池3.1万个;瑞泉中学、西交康桥初级中学投入使用,中医院综合楼主体全面竣工,曙光、王真、站北路等11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加紧实施;新建公厕60余座、环卫工人驿站20座,新购环卫作业机械60台,智慧环卫管理平台建成使用,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厂、粪便处理厂扩容升级工程即将完工……垃圾处理从源头减量的同时,也加强了处置能力的提升。(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就脱贫攻坚大气污染防治专题询问13个政府部门

本报讯(记者郭艳通讯员卢强)11月7日上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全市脱贫攻坚和大气污染防治“一法一...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