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立潮头竞风流 ——华州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追赶超越纪实
美丽新农村——柳枝镇张桥村。
会东方村村民抓紧时间栽葱。
杏林镇梓里村发展的黄花菜扶贫产业。
莲花寺镇的香菇产业大棚。
在华州,开办一家企业已经实现“最多跑一次”。
“现代农业+农村‘三变\’改革”让华州群众鼓起了“钱袋子”。
杏林镇李庄社区合作社分红现场。
本报记者 武丹 见习记者 贾景智 通讯员 颜永超 贾思铭
改革的浪潮,正在席卷着华州这片热土。
从办证大厅到农家小院,从机关工厂到田间地头,在渭南市华州区采访,处处能感受到改革传递出的热度。
迈进新时代,站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和发扬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华州区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建设的原动力。
“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和渭南市委的决策部署,华州加快追赶超越步伐,勇于‘涉险滩\’‘打硬仗\’,不断探索改革新实践,让群众从改革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华州区委书记霍文军说。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跑出审批快速度
在华州区,注册一家公司需要多久?
2017年,办理营业执照5天,银行开户3天,刻制公章1天,一家公司的诞生从25个工作日缩短至9个工作日;
2018年年初,一次性办妥登记注册和银行开户手续,创业人员办完所有手续不超过2.5天;
现在,华州区在渭南市第一个获批县区级公章刻制资格,代办刻章服务无须再转渭南,免去了快递步骤,1天之内即可办结全部手续;
……
“本来我想着可能得耗上几天。可没想到,当天就注册成功了,方便又快捷。”8月3日,谈起注册公司的事情,华博景观膜结构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晓华兴奋地说。
得益于华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不断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在华州,开办一家企业已经实现“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现在,已经很便捷的行政服务,还在不断地被更多的改革举措所推动,每天都有新的进展。
今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营商环境提升年”。贯彻落实陕西省、渭南市相关部署要求,华州区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政府职能转向减程序、强创新、优服务。
减程序。为方便企业开办和注销,华州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将名称权限全部下放,办事企业无论申请哪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都可以当场受理,现场办结。根据需要,华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多次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外资企业登记授权,获批外资企业登记和不冠有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直报权限,走在了全市前列。现在,华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在向国家商标局争取商标受理窗口。
强创新。在积极实施渭南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10+2”行动方案的基础上,华州区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借鉴并推广“微信办证”经验,让商事注册实现了全程便捷化、电子化;国地税实现“一厅通办”,共简化归并各类涉税资料6项,税收优惠备案办理时间由原来的16分钟缩短为3分钟。
优服务。今年上半年,华州区梳理并发布71项“最多跑一次”注册登记事项清单,公布企业注册二维码,逐步实现了全部事项网上办理,企业登记“零上门”。目前,在华州区,新开办的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刻制印章、签订税务“三方协定”以及银行开户、激活等事项只需3个工作日即可完成;符合条件的企业注销申请,1个工作日内完成;纳税人办理企业税收优惠事项备案,仅需20分钟左右。
“多走网路,少跑马路,我们决心为企业、个体提供最好最快的服务。”8月4日下午,华州区发改局营商办主任孙嘉栋说。
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探索可推广经验
何德正说服了儿子们,终于如愿留在村里了。
何德正是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村民。今年75岁的他有3个儿子,两个都在城里,事业有成。感恩他老人家几十年的辛苦养育,兄弟3人商量着让他住到城里去“享清福”。可是,每次提起这事,何德正都十分坚决地拒绝了。
8月4日,趁着周末,3个儿子又聚到一起商量对策。这一次,还没等他们开口,何德正先表明了态度:“你们看,‘三变\’改革后,咱村变化多大:环境好,生活也不差,就连我这没有地的老汉年终都有分红……”
说到农村“三变”改革,张桥村是华州区的一个成功范例。
2017年10月,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为契机,张桥村开启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清产核资1667.6万元,确定耕地面积8989.3亩,公益林面积5671.69亩,界定股民363户1290人。
关系“明”了,资源“活”了。不到一年时间,张桥村通过积极争取资金,整合各项资源,累计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村史馆、生态景观涝池、环湖观光路等景点,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提升。
随着农村“三变”改革的深入推进,2017年12月,借助村里特有的华州大地震遗迹、“石抱柏”等资源,张桥村成立了华州区首家乡村旅游公司,共投入170万元,利用旧宅院建起一座民俗美食小院,邻近村史馆搭起一个可容纳700余人的国际皮影展演大厅。展演大厅一经建好,区影桥皮影文化园就立刻以每年3.5万元的租金承租下来。在旅游旺季,这里日均游客达150人次。
不断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张桥村借助土壤、光照等优势条件,持续在发展产业上做文章。目前,村里已注册成立石抱柏核桃专业合作社,累计发展核桃1500余亩,栽种花椒800余亩,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9800元。
“今年年底,村里将进行第一次分红。”8月4日下午,摆弄着民俗小院里的红灯笼,张桥村党支部书记何福善骄傲地说,“我们计划3年收入10万元,从这半年的情况看,这个目标可能定得有些保守……”
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县(区),自2016年以来,华州区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逐步铺开的原则,以产业为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平台、以股权为纽带,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截至目前,这一做法已在渭南市乃至全省推广开来,先后吸引安徽、云南等地80余批次团体前来参观学习。
截至目前,华州区9镇1办135个村已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工作,125个村(社区)完成股权设置、股份量化工作,97个村(社区)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组织。
持续提升改革成效 书写新时代答卷
华州区的改革实践,仍在持续巩固提升中。
“改革给咱农民送来的都是好消息。你看,我既有土地流转费,又能在这里务工,年底还有分红,咱过上好日子了……”8月7日,华州区赤水镇会东方村的600多亩大葱栽种结束,去年靠着大葱脱贫的曹太和高兴地说。
赤水的葱,孟塬的风。华州区赤水镇的大葱产业一直是现代特色农业的一张鲜亮的名片。
据介绍,会东方村位于华州区赤水镇南部,由原程高村与南会村合并而成,村情复杂,贫困户多。去年,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三变”改革成效,结合自有的大葱产业,村集体投资158万元成立了富皇大葱专业合作社,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把贫困户的土地流转过来统一经营。去年底,全村87户贫困户每户第一次获得500元分红,村民人均收入已超过6000元。
眼下,大葱已经发展成会东方村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三变”改革的实效逐日凸显。“三变”改革正在成为华州区推进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的最佳载体。
除了“三变”改革,在华州区,9大领域110项重点改革任务已完成40项,其余工作均在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行,聚合起来的民生效应已触手可及。
在华州,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取得进展——
今年,华州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渭南市华州区农村基础设施三年提升行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约四会”、移风易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文明乡风已形成;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创建了茂丰农业、华惠通电子商务等一批新型涉农企业,培育“职业农民”。目前,全区已发展各类园区、规模化养殖场5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88个,家庭农场138个,培育电商平台9个。
在华州,改革促脱贫攻坚落实有力——
今年,华州区积极调整充实基层工作力量,面向社会招聘了135名村级专职工作人员,使驻村队伍由原来的“四支力量”变为“五支力量”;招聘了9名驻村规划师,并优先安排给2018年38个拟脱贫村和重点村;从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挑选科技人员19人将其派驻贫困村,实现了科技特派员贫困村全覆盖。
在华州,简政放权落地有声——
今年,华州区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提升“网办率”;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全区新增个体工商户较去年同比增长298%,新办企业数量同比增长87.6%;建设单位一次递交完各项材料后,只需58天即可拿到施工许可证,较去年的190天缩短了132天。
在华州,社会民生类改革成绩斐然——
今年,华州区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区域内所有参保患者均可享受网上结算、现场报销、一站式服务;“互联网+人社”“E终端”等平台实现了按期发放养老金等各类补助;教育局重新组建小学到高中的6个大学区,基本实现了教育资源均衡分布。
在华州,文化事业取得进一步发展——
今年,华州区编制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印发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区图书馆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在华州,司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7月5日,华州区承办的全市公安机关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全面打响,41名主办侦查员已完成公开聘任,受到了省上和渭南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
乘着改革的东风,华州区正千帆竞发,向前,向前!
新闻推荐
本报临渭讯(记者李亚晓通讯员王永亮)8月14日,临渭区举行慈善协会2018年度贫困大学生资助款发放仪式。活动现场,9家爱心企业共...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