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勋章的环境“卫士”

渭南日报 2018-08-02 01:04 大字

本报记者张晓玲张莉娜

春去夏至,四季轮回。清扫,洒水,他们每天做着相同的工作,简单而又忙碌,认真而又负责。

他们,默默地守护着临渭区官道镇腊杨村至交斜镇来化村、程家村至良田办大寨村、渭蒲大桥至蔺店镇时赵村,承担着105.6公里国省干线公路路面的机械化清扫保洁工作。

他们,默默地守护着国道310城区绕城段,承担着29.56公里公路路面清扫、冲洗、洒水保湿,抑制道路扬尘的治污降霾工作。

他们,就是荣获陕西省“工人先锋号”的渭南公路管理段机械作业队。

勤劳与勤俭

“虽然上的是白班,但路面达不到整洁标准不收工”。清扫组的所有人都这样说。

清晨,天刚麻麻亮,小伙子王朋习惯性地骑着自行车来到车场。刚进大门,随车员孙应选就来了。回头一看,另一组司机冯志利和随车员王国锋也来了。

相互打招呼,检查车况,两组人分别上车,开始一天的清扫保洁工作……

清扫路面,难度最大的是临渭区官道镇腊杨村至交斜镇来化村,路面抛洒砂石严重,最厚处有两厘米,机扫四五百米就是一车。这段28.7公里的路程,一天能扫4车到6车。

咋有这么多砂石?夜间,拉砂车车速过快,不加盖篷布。附近村民说:“这拉砂车过去,跟下砂子一样。”

平时机扫作业时,路面有石块、砖块、铁丝、树枝、硬纸板等抛洒物,吸盘吸不动。大的,能看见,早早发现,随车员人工捡拾;小的,发现不了,卡到吸筒,随车员只能爬到车体下面,用手掏。吸筒通畅了,随车员也就成了土人,把身上的土一拍,用湿毛巾把手擦擦,上车继续前行。

遇到雨天,泥巴常常把吸筒堵住,随车员就用螺丝刀捅,一点一点把泥巴清理掉。这时,随车员就成了泥人,两手泥、两腿泥,甚至一身泥。在路边,找个水坑,洗一洗,又继续上路作业。

听着车辆的声音,有没有异常响声;听着吸筒,有没有传来杂音。一旦发现,就停车检查,时常半个小时就得检查一次。随车员清理吸盘堵塞部位,司机则检修车辆故障部位。

在路上行驶,司机不停通过前窗和后视镜观察路面状况,看前方有没有较大抛洒物,看后方路面清扫是否干净到位,如果不到位,就退回去,再清扫一遍。

遇到上坡、下坡,遇到路牙,司机根据具体情况,不时调整扫毛角度,不时转动方向盘调整车体位置,力求每个角落都能清扫到位,不留死角。

路面机扫看似简单,细小的状况却很复杂,司机将车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连厂方都感慨,组织销售团队来到渭南,请机械作业队的司机现场操作演示。

路面砂石抛洒严重,使得扫毛、吸筒磨损快。为了确保路面清扫干净到位,同时又能让扫毛使用时间长些,司机根据扫毛的长短,调整扫盘高低。吸筒是钢制的,但在这里,只能用三四个月。厂方售后惊疑:“没见过你们这种情况,我们销售过的车,没有更换的先例。”面对售后一时半刻不能解决问题,路面的清扫保洁工作又不能受到丝毫影响的现状,队长王少峰克服困难,研究设计,自行加工,解决了吸筒更换频繁的问题。

清扫后的垃圾,倒到渭河以北的官道镇、交斜镇垃圾场,或者渭南城东的马家沟。倒完垃圾,就是清洗垃圾箱内外。

这时,司机将箱门打开,随车员穿着雨衣雨裤钻进垃圾箱,用高压枪清洗垃圾箱内吸筒及过滤网粘附着的树叶、纸屑、泥块,未清洗彻底的,随车员用手进行清理。清洗干净垃圾箱,然后清洗车辆外体,从头到脚溅得都是泥。夏天,捂得一身臭汗、满身痱子。深冬,手冻得通红,僵硬得失去知觉,雨衣雨裤瞬间罩上一层冰,跟冰人一般。

日复一日,司机王朋和随车员孙应选,司机冯志利和随车员王国锋,来来回回行走在渭南城外这段公路。早上,早早出门,晚上六七点,甚至凌晨才收工。用他们的话说:“干不完不回来,扫不净不收工。”

两人小组司机王朋说:“我在‘加大扬尘治理,还你一份清新空气\’的横幅上签过名。”随车员孙应选说:“微小贡献,微小力量。”

两人小组司机冯志利说:“治污降霾,全靠你我他。”随车员王国锋说:“习惯了,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创造与创新

“24小时作业,路面干净保湿,时时关注空气质量,力求空气指数达标”。水车组的人都这样说。

这一天,是水车司机陈刚和水车组长高延涛上白班。

早上,6点。陈刚和高延涛分别驾驶着洒水车,行走在国道310城区绕城段,冲洗、保湿作业。

陈刚将路面上的石子、杂物用高压冲洗到路面两边。后面的清扫车,在路边进行清扫。

看到清扫车远去,陈刚将水车开到路边,顺着路沿石进行作业。陈刚的右手边是操作台,上面有各色圆形按键。在陈刚熟练的操作中,水从车前喷出,水沟盖板及路沿石死角处的泥土立即被冲洗干净。

仔细看,陈刚驾驶的水车很特别,前面是两个喷头,如鸭嘴一般,能上下左右转动、自由调整角度、控制水量大小。两个鸭嘴有一定距离,喷出的水面呈扇形。

队长王少峰介绍,这辆水车原本是左右两个高压枪,水从车体下向两侧喷射出来,压力大、水势猛,时常不是打湿路边的行人,就是给行人身上溅上泥水,不但不文明还招惹得行人怨声载道;还有,泥水直接翻上人行道,给负责人行道卫生的环卫工人带来极大不便;更有甚者,路面上的小石子被水打起,击碎过往车辆玻璃,形成作业安全隐患。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王少峰上网查阅资料,研究设计方案,把高压枪改造成鸭嘴喷制式。这种前置式的鸭嘴,压力小,操作方便灵活,不但解决了溅水问题、环卫问题、碎玻璃问题,而且将路沿石、水沟盖板因为机械清扫工作无法完全到位留下的死角问题解决了。还有,对花卉的浇灌、低矮的绿化平台及桥梁护栏冲洗精准进行、到位操作。

仔细看,高延涛开的车,同样也很特别,前面有一个喷头。水喷射出来,看起来压力很大。再细看,喷头能上下左右转动,看起来非常灵活。高延涛把这个喷头叫高压炮。

路边,有一块泥巴粘在路面上。高延涛将高压炮对准泥巴冲洗,瞬间,路面恢复原状。接着,高延涛继续向前行驶,冲洗路边的波形护栏,然后上桥,冲洗桥护栏、防撞墙、标识牌。

王少峰介绍,这辆水车原本需要两个人操作,一个人在前面驾驶,一个人站在车辆后面的操作台手持水枪作业。他根据路段的特殊需求,咨询专家、商讨论证、实验改造,把后制式改造成前置式。这样,司机不但能看清路面上的抛洒物,灵活掌握角度进行操作,还减少了一个操作员,节省了人力成本,达到了精细化作业的要求。

仔细看,水罐装水进水口。原本进水口在罐体管道上,经管道进水,装一罐水需要30分钟。改造后,进水口由罐体直接进入,装一罐水15分钟,节省了一半时间。

仔细看,车体顶部的发动机进气口。进气口,原本在车底盘部位,车辆作业时,灰尘容易吸进发动机,造成机油污染,影响发动机寿命。改造后安装到车顶,延长了发动机寿命和机油更换周期。

作业队员们自豪地将这些改造成功的鸭嘴喷头、高压炮、直罐进水、置顶进气口称为“四大发明”。

创新,在机械改造上。创新,也在日常工作中。

作业队员们发现,距城5公里国省干线城乡接合部,公路边有不少工程机械车辆修理厂、加水洗车点、工程机械停车场、石堆料场、水泥搅拌站,遇到雨雪天,车辆就会将泥土带入路面;经常会有拉砂车、水泥搅拌车的随时抛洒;过境的大货车,时速快,扬尘大;附近村子的生活污水、垃圾影响路面卫生。他们将这些一一记录、拍照、统计、汇总,上报上级部门,协调处理,安装测速设备。

陈刚和高延涛在作业时,把手机放在车辆操作台,他们的手机上都下载着“城市服务”。利用加水的空隙,他们就会打开手机查看空气质量指数是否良好,如果达不到良好,他们就会加大路面冲洗保湿频次,抑制道路扬尘。

他们将一天的工作分成两半,前半天将路面冲洗干净,后半天是保湿保洁。一天的工作,在忙碌和有序中进行着,到了晚上6点,便是白班的结束,他们将车辆仔细检查一遍,确定安全正常,将油耗、里程,路面存在问题和发现的问题全部记录填表,然后交到晚班水车司机韩东亮和程雪锋手中,才放心地回家。

坚持与坚守

“14个人一颗心,14个人一个家,家的名字叫渭南公路管理段机械作业队”。这里平凡平常而和谐,这里温暖温馨而团结,这里协作协助而友爱。

韩东亮,水车司机,长得又高又大。

去年夏季的一天,韩东亮如往常一样,在国道310城区绕城段作业。

下午4点,韩东亮突然感到胸闷。从来身体倍棒的韩东亮就把车停靠在路边,在车辆后方摆放好安全锥形筒,围着车辆转着、检查着,微风稍吹,感到好了很多。这段时间城市绿化提升改造,重点项目施工,带来清洁工作量加大,持续作战、休息不好引起的吧。韩东亮想到这里,摇了摇头,也没往心里去,继续上车作业。

没过一会儿,又是一阵胸闷,感到比刚才厉害得多。韩东亮赶快将车再次停靠在路边,把放在车前面的手机拿起,给队长王少峰打电话。

这时的王少峰正和渭南公路管理段副段长贾强带领作业队员在高新区良田办大寨村村口清理臭水沟、掏垃圾。大寨村的生活污水、附近工厂的工业污水,正是借用公路排水沟进行排水,然后进入城市排污管道。这段水沟常发生堵塞,污水外溢,造成路面污染。

电话一落音,两个人当即放下手中的活,一边通知就近水车司机前去救助,一边打120急救电话,一边驾车赶往韩东亮停车的地方。会合后,奔向最近的医院,检查出是心梗,急需做手术,医院建议送到西安治疗。

没敢停歇,两个人又送韩东亮来到西安。走得匆忙,没有带足钱,两个人又以最快的速度凑够住院费,抓紧进行手术。一个星期,韩东亮出院。一个月,韩东亮就要求上班,两个人劝道:“多休息几天,身体恢复好了再上班。”韩东亮说:“我好了,我能行,咱队上人手少,少我一个,其他人的工作量就得加大。”再三劝,也劝不下,两个人只好随着韩东亮。然后叮咛和韩东亮同一班的水车司机,把韩东亮照顾好。

韩东亮的妻子病了,住院治疗。韩东亮没有给任何人说,他不想增加大家伙的负担,他想着,自己有病都耽搁一个月了,大家伙都替他扛了一个月,这次说啥都不能给大家增加一点负担。他悄悄地趁着中午换班休息的一个小时,给妻子买饭、送饭,他给自己只买个烧饼夹菜,等到装水时,利用短短的15分钟吃饼、喝水,解决午饭。下班后,才到医院陪护妻子。

林可杰,清扫车司机,一个精干的小伙子。

去年夏天,林可杰把垃圾运送到马家沟垃圾场倒掉,和随车员沈新发一起用高压水枪清洗车内箱时,突然感到右脚被什么叮咬了一下,低头一看,没什么,也没在意,继续把车里车外清洗干净。

晚上,忙碌了一天的林可杰回到家,感到脚背有些瘙痒,脱掉袜子一看,有些红肿,心里想着,这是什么虫子叮咬的,还挺厉害的。早上起来,这脚背肿得老高老高,穿鞋都困难。

上班,自然不能耽误。林可杰还是和平常一样,上班,清扫。一天工作结束,他才来到医院。医生质疑,怎么肿成这样子才来医院?医生诊断,螨虫叮咬所致。医生惊疑,这瘙痒他是怎么忍耐了一天一夜!林可杰笑着说:“咱是当兵的出身,这点小伤算不得什么。”

的确,林可杰是轻伤不下火线。这下,一上药,再一包扎,脚跟面包一样,鞋子可是一点也塞不进去了,就连拖鞋也不行。怎么办,林可杰有他的办法,光脚板上。

安全第一,林可杰是知道的。安全第一,林可杰不马虎。这清扫车,跑得慢,一般都是一挡跑,车速是十五六码,一个慢字,就能迅速反应、快速控制、紧急应对,保障安全操作。况且,还有搭档随车员沈新发,两个人相互配合,一起保障正常作业。

一天的工作结束,林可杰才到医院换药。林可杰心里清楚,“每个班都排得严严实实,一个人缺班,整个班次就乱了。”其实,林可杰也知道,谁家有事,相互对接一下,顶个班就行。虽然一个萝卜一个坑,无形中增大了别人的工作量,但只要有急事,说一声,保准都没问题。越是这样,大家越是珍惜这一份情谊,越愿意为同事着想、为班组考虑。这个小集体,也越发显得团结友爱。

后记

渭南公路管理段机械作业队,一个14人的团队。他们的工作用简单语言表述,一是清扫,二是洒水。

清扫,一天下来,一般是12个小时,遇到城市绿化升级改造,项目工程建设,工作量就会加大。他们只有一个标准:不干完不下班,不扫净不下班。时间,对他们只是一个概念,干净才是他们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用他们的话说:“我们干的是干净的活。”

洒水,全天候24小时作业,分白班和夜班。他们每个人手机上都下载着“城市服务”,空气指数是衡量的标尺,空气质量优良是他们的目标。用他们的话说:“咱这事,就是让渭南的天空变得更蓝。”

这个小集体,有驾驶员,有随车员,有统计员,有安全员,有库管员,有油料员,还有领头的队长。他们大多是公路子弟,有的是全家人,有的是两三代人,他们把“铺路石”精神,一代代的相传。他们还有一部分是军人出身,雷厉风行、勇于担当,他们把日常工作当成使命,把执行任务当成职责,把治污降霾当作命令,不打折扣的执行,不提要求地行动。

他们有人自觉地担当起驾驶员知识培训教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一堂驾驶技能培训,开展一场机械维修比武,进行一次操作经验交流。他们会开车,还会修车,他们更是高级技工,把科学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机械改造中,于是便有了鸭嘴喷头、高压炮、直罐进水、置顶进气口“四大发明”。

他们不宣扬、不张扬,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年华,他们执著地战斗在治污降霾第一线,为了渭南的蓝天白云,坚守、坚持着,守护、守卫着……

新闻推荐

省旅发委到临渭区考察全域旅游工作

本报讯(记者王文越)8月1日,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孟祥国一行,赴临渭区考察全域旅游工作。市文物旅游局局长刘忠生一同考察。...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