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的呼声变成笑声

渭南日报 2018-07-04 02:31 大字

  本报通讯员王潇

  6月29日,随着最后一米柏油马路的铺设完成,龙泉寺村“天晴能卧驴,下雨能养鱼”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龙泉寺村地处南部台塬地区,一直以来村里交通不畅,群众吃水困难,严重影响了村子发展。临渭区民政部门在精准帮扶阎村镇龙泉寺村过程中,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入手,在基础设施、产业扶持、服务群众方面使出“绣花”功夫,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龙泉寺村以前的通村老桥,始建于1996年10月,是村里连接渭花路的唯一桥梁,历经20余年风雨飘摇,年久失修,危且不畅,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临渭区民政部门积极联系驻区的某部队和区慈善协会,投资50余万元对原有桥梁进行加固,并拓宽桥面。如今即将通车,当地群众将这座桥亲切地称为“连心桥”。

  为了彻底改变村里“靠天吃饭”的现状,临渭区民政部门联系相关部门,捐资20余万元,打出一口“爱民井”。村党支部书记田少春再也不用为村民吃水和村里大棚韭菜浇水的事情发愁了。

  临渭区民政部门经多方努力,将龙泉寺村主干道拓宽至5米,铺设柏油路面2764米,修建排水沟2800余米,硬化连接村养殖场道路2500平方米。目前,工程全面竣工,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已全面打通。

  “峰峰、吴强,走到屋吃饭。”贫困户张宪政在村部热情招呼驻村第一书记井峰峰和工作队长吴强到家里吃饭。当天,吴强和井峰峰开车拉着张宪政,一起到银行办理光伏产业扶贫贷款事项。

  “多亏了帮扶干部,今后家里的生活有保障了。”老人的嗓门高了起来,精神也显得爽朗了。

  一切以“为民”为出发点,一切以“爱民”为落脚点,带着责任出实招、帮脱贫、助致富,把群众的呼声变成笑声,扶贫扶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包联工作中,临渭区民政部门完善群众办事的相关制度,统筹完善文化、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初步探索出一条产业链、刨穷根的造血式脱贫路径。为全村所有群众免费安装户户通,无线数字地面覆盖工程和农村广播室实现全覆盖,全村网络宽带也送至门口;所有贫困户实行医生签约包联制度,为45户协调落实健康扶贫和医疗救助资金13.8万元;投资20余万元为龙泉寺村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为贫困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投资60余万元建成生猪养殖场,年出栏1600头,年纯收益约13万元,龙泉寺村已分红两次,户均分红1600元;免费为群众提供花椒树苗7000余株,种植花椒200余亩;聘请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核桃、花椒种植技能培训4次,大棚韭菜种植两次,生猪养殖技能培训两次;在龙泉寺村建立全区第一个爱心超市,有力提振贫困户的精气神,唤醒了责任,树立了信心,奏响了政府推动、主体带动、群众主动的扶贫“大合唱”。

新闻推荐

韩城交警优化服务获点赞

阳光讯(记者李保锋文/图)近日,驾考学员王某为感谢韩城交警大队车管所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质服务,带领亲朋好友专程来到车管所...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