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朵花都在阳光下绽放 ——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纪实

渭南日报 2018-04-18 01:38 大字

  本报记者魏宝宝姚佩

  有这样一群孩子,在别人的眼中,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与正常孩子相比,他们的身体可能并不健全;但他们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这样一群爱他们的老师,有这样一个他们学习玩耍的乐园,在这里,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做康复训练,培养生活技能……这里的老师们温柔的坚持、宽容的接纳、特殊的关怀浸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为每一位特殊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特殊孩子更有尊严地生活,这就是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

  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筹建于2013年,2014年9月投入使用,是一所现代化、综合性、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公办特殊教育学校。目前,学校已建成资源中心、图书室、律动教室、感统教室、语训教室、康复训练室、心理咨询室、家政教室、情景超市、情景医院、情景饭店、情景邮局、情景银行、情景交通等一系列符合特殊孩子身心需求的功能部室,并开设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精细、劳技、生活适应等十余门课程,在满足学生正常学习、康复的同时,帮助孩子补偿缺陷,提高能力,适应社会。

  因材施教 助推特殊儿童全面成长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把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拥有知识和特长、能自立自强,是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使命。学校秉承“让每一朵花都在阳光下绽放”的教育理念,遵循“有爱无碍、教育康复、融合共同、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他的发展方向,通过刻苦学习,实现自身价值,迈向快乐而有尊严的人生之旅。

  2017年9月,学校大胆探索,改革创新,以“康复理疗、社会适应、艺术修养”三大体系为支柱,开发了“573+X”课程模式。

  “康复理疗”针对重度、极重度特殊儿童的身体需求,依托渭南市中医医院、渭南市第二医院康复理疗科的志愿者活动,采取医教结合的方法,定期邀请其为特教老师开展康复理疗培训;定期邀请其联同特教老师为不能入学的极重度特殊儿童上门进行康复训练,开设了“语训、感统、律动、运动与保健、康复训练”五门课程。悠悠就是康复训练的受益者之一。悠悠出生时因缺氧造成脑瘫,家长一直未放弃对孩子的治疗,2014年,悠悠7岁,同年9月,他进入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从刚开始的不会走路、言语不清到现在的走路、踢球,在一次次的康复训练中,在老师和家长的一次次陪伴下,悠悠快乐地成长着……

  “社会适应”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中、重度特殊儿童的生活适应性,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结合临渭区区域特点,学校开设了“情景医院、情景餐厅、情景超市、情景邮局、情景银行、情景家政、情景交通”7门课程,让孩子学会“医院就医、饭店点餐、超市购物、收发快递、办理银行业务、学做家务、遵守交规”等一系列社会常识,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艺术修养”即结合临渭区当地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针对轻、中度特殊儿童开设了“非洲手鼓、美工制作、航模技能”3门课程。通过非洲手鼓的学习,让孩子感知敲击的愉悦,感受音乐的节奏美,既培养了孩子注意力的有效集中,又进行了手、脑、眼的协调训练。美工制作利用手编、雕刻等传统方式,开展手工串珠、草帽编织、雕刻葫芦等强化特殊儿童精细动作训练,同时又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航模技能更是让学生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有了更强的欲望,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科学知识视野,又增强了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乐乐是一个小女孩,因听力障碍,做了人工耳蜗。见到乐乐时,她显得有些腼腆,但说到画画,做航模,孩子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阳光洒在她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说到学校,说到老师,乐乐用她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爱:“喜欢学校,喜欢所有的老师。”

  此外,特色课程中的“X”指根据程度较轻的听障、智障儿童自身特长,挖掘潜能、发挥优势,为日后走向社会,赢得尊重、择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助推特殊儿童全面成长。

  送教上门 保障特殊儿童享受教育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临渭区教育局采取“四合四联三帮三跟进”工作机制,即通过帮扶要实现普教与特教相结合、在校就读与“送教上门”相结合,让智力正常、身体有恙的孩子能够随班就读,让智力正常的肢体残疾类孩子、智障或听障无法入学的孩子享受“送教上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落,上好学,做到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的教育全覆盖。

  于是,以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主,二十二所核心校优秀体、音、美教师为辅助的百人送教队成立了。酷暑严寒、风雨无阻,渭北、两塬的每一片土地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他们不辞辛劳,走村入户宣传党的教育脱贫政策,为每一个特殊儿童送上他们最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家长送上家庭康复训练的方法。

  送教过程中,教师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着每一位特殊儿童、感动着每一位家长。他们用专业技能开启了不能入学特殊儿童的美好未来,给这些需要关爱与帮扶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在临渭区三张镇西洛村,85岁高龄的李奶奶带着孙子昊昊正在巷道锻炼,看见特殊教育学校的副校长张青峰来了,孩子立马迎上来,抓着老师的手不放。

  “昊昊从两岁开始,语言功能慢慢丧失,家里带着昊昊去过很多地方看病,也花了很多钱,但还是没有效果。”昊昊奶奶说,自从老师们送教上门后,孩子变了很多,从不会上厕所到可以自己上厕所,从不会穿衣服到可以自己穿衣服,同时也养成了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看着昊昊一点点的进步,真的很感谢老师,感谢学校。

  与李奶奶交谈中,记者注意到,昊昊一直低着头,一边吃着锅巴一边冲老师笑。老师一边跟孩子说着话,一边按摩孩子的手部,临走还不忘叮咛李奶奶指令意识一定要坚持,培养孩子好的习惯。

  “其实,像昊昊这样的孩子很多,当我们每次分组驱车走进这些特殊儿童的家庭时,看着年迈爷爷期盼和渴望的眼神,矮小驼背的奶奶蹒跚的步履,再看着孩子呆滞却又激动的目光,内心真的很复杂。爷爷奶奶们年事已高,他们将来怎么办?作为特教学校的我们更应该为孩子想想,哪怕苦点、累点,但与家长身心上的苦与累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张青峰说。

  小杰是赵亚娥送教服务的一名特殊儿童。从2015年春季开始,她已记不清去过小杰家多少次,因为这样的送教每周都有。赵亚娥说:“每周去之前,我都会准备好教学内容,带好教学辅具,确保每周的教学任务完成,确保孩子一点点进步,一步步成长。比起之前,孩子能静静地在座位上坐上一段时间了,不乱打人了,有了一定的指令意识,对于他这样的脑瘫患儿真的不容易。”

  “每一次送教都是良心活儿,更是对我们教师师德的检阅,所以需要我们带着爱心、耐心、恒心、责任心,怀揣着亲情、温情、热情,认认真真地去上课。”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崔晓丽校长动情地说,“送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常规工作,我们应该有所担当,所以,这个工作要一直做下去。”

  残缺的花朵需要雨露的浇灌,残疾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目前,这支“百人送教队”已开展送教352次。一把小凳、一张矮桌、半间厅堂,甚至是灶前的一席之地,都成了老师们的“讲台”。“送教上门”真正为每一位特殊儿童自身技能的提升、有效的康复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带给他们生活的希望。

  教研教改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学质量提升,离不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学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各教师的专业特长,成立了益智与启聪3个教研组,即语言沟通组、思维心理组、体艺生活组,其中包括6个学科组——语文组、数学组、粗大动作组、语训与沟通组、心理与感统组、美工精细组,使学校的教研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秉承让特教专业教师更专业,让转岗教师有专长的理念,坚持校本培训与“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对教师进行了多轮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特教专业理论培训、基本技能培训、如何制作微课、康复训练器材使用、心理辅导培训、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国培计划培训、各种特教研修班培训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提高了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科研能力,促进了学校教师特殊教育理念与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对惠淑娅而言,从普通教师转岗到特殊教育学校,每走一步都是历练,都是成长。“我是第一批进入特教学校的转岗教师,刚开始面对这些孩子,无从入手,真的很心疼、很无助,于是,只要有时间我就学习手语,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想着怎样尽快适应这个群体,怎样让孩子喜欢自己。3年多了,看着教过的孩子都在改变,都在进步,真的很欣慰。”惠淑娅感慨而言,作为一名特教老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生活上,也必须做到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晨曦里,带着孩子咿呀学语,午休时,帮孩子关窗盖被,夕阳下,给孩子剪指甲、换床单等等,只有足够的爱和耐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

  从事特教工作已经6年的俱璟菁对这些孩子,对特教事业有着独特的情感,也正因为她活泼开朗的性格,深受教师学生家长的喜欢。“爱,是人生的主题,更是特教事业的主题。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耳不能听,有眼看不见,内心的创伤和痛苦使他们比正常儿童更渴望得到爱,更需要得到爱。”俱璟菁说,“其实,你只要融入到这些孩子当中,真的,你会感觉很开心。希望在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下,这些孩子能够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目前,学校有专业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16名,中小学优秀转岗教师20名,省、市、区级教学能手、优秀教师6名。现已有1个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科研重点课题、2个区学会课题、4个区级课题成功立项;已有五十余篇优秀成果先后在中国特殊教育论坛上发表,有三十余篇教学成果获得省、市、区级奖励;同时在校内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开始了《沟通与交往》校本课程的编写。

  创新发展 开创特教灿烂的明天

  听不见音乐,却可以用舞蹈演绎音乐的灵魂;说不出声音,却可以用手语表达自信的笑容;看不见色彩,依旧可以描绘大自然的五彩缤纷……这是一所学校,一个家园,更是一处美丽的乐园。建校至今,在临渭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及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全体特教人的共同努力下,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追赶全省同类特殊教育学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防震减灾示范校、渭南市五一巾帼标兵岗、临渭区师德先进单位、临渭区优秀党支部、临渭区学生资助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上学期,该校两名听力障碍的特殊儿童去普通学校就读,本学期有一名智力障碍的孩子也被送入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教育教学工作、百人送教等等也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

  春华秋实满庭芳,栉风沐雨砥砺行。谈及学校,说到学生,崔晓丽感触颇深,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目标,她说:“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学校将继续坚持以教为本,遵循教学生活化,技能活动化的原则,确保每一名特殊儿童拥有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有健康的心理和专长,平等融入社会,成为自立自强和社会生活的参与者。”

  让残缺的花儿在特教这片沃土上幸福地绽放,让折翼的天使们插上逐梦的翅膀,渭南特殊教育一直在路上……

  (文中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新闻推荐

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如期报到

  本报讯(记者王珂马辛)昨日,出席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们,带着他们精心准备的议案以及人民群众的嘱托,陆续来到驻地报到。在未来的几天里,他们将切实履行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为渭南谋...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