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先扶智

渭南日报 2017-10-09 09:00 大字

拔掉穷根奔小康

(上接第一版)

一个靠天吃饭、收入较为单一的贫困村,通过什么来促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如何能有一个大的改观?经过摸排调查和局领导班子多次调研,最终制定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特色产业提升”的帮扶思路,算好时间账和经济账,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径,因户施策,制订发展目标、阶段计划和帮扶措施。

工作思路明确了,责任明晰了,执行就是首要任务。在接下来的很多天,他们走村访户,和群众交朋友、话家常,给群众出主意谋发展。就这样,在一番不懈的努力下,临渭区教育局驻村帮扶工作正式步入扶贫“摘帽”的快车道。

第一次来到村部,陈旧不堪的门窗、坑坑洼洼的地面以及狭小有限的办公空间深深地触痛了驻村工作队员的神经。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主阵地,这番情景怎么发挥作用,怎么开展工作呢?驻村工作队把群众的呼声、诉求,第一时间向单位党工委反映,经过多方协调,投入近30万元进行村部加盖和翻新,捐赠空调、办公桌椅、电脑、沙发等物品改善办公条件,全面提升阿杆村党群服务中心设施。如今,阿杆村不仅有了党员活动室,还有了脱贫攻坚作战室,窗明几净、干净敞亮,大家干事心情顺畅了,劲头也更足了。

村中巷道年久失修,由于没有排水渠,每逢雨雪天气,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水泥路”。百姓的需求就是“发令枪”!经驻村工作队的多方协调和努力,把原来的狭窄村道重新修建。如今,4公里长的排水沟修建工程即将完工。闲暇时,驻村工作队总会看看未完工的路段,期盼早日把这条阿杆村群众梦寐以求的道路修好。

由于机井深、缺水源,灌溉难一直是制约阿杆村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可是,今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多方协调和争取,铺设滴水灌溉管道,从华州区涧峪水库引入“救命水”,让500余亩猕猴桃示范园不再“口渴”。

村里大变样,最满意的还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现在,这个原本交通不便、发展滞后的小村庄,逐渐变得俏丽起来,每天都会有惊喜等待发现:泥水路变成真正的水泥路,灌溉难、吃水难再也不是头疼事,晚上外出再也不摸黑走……

交通闭塞底子薄,如何让村民富起来,成了驻村帮扶工作队面临的又一个难题。“虽然群众嘴上不说,但我们心里都清楚,看着心里面都憋得慌,谁不想尽快过上好日子呢?”采访中,村支书田红兵笑着说道。产业薄弱,是贫困农村和贫困户的“软肋”,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就是培养贫困农村“造血功能”的内生动力。

初秋时节,走进阿杆村,漫山遍野跳动着绿色,成片的猕猴桃树在风中摇曳,承载着希望茁壮成长。猕猴桃是阿杆村的主要农作物,目前种植面积有1500余亩。驻村工作队重点抓村里的产业发展,形成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为产业贫困户争取产业扶持资金,依靠合作社技术培训,产前、产中、销售等各项服务,带动群众致富脱贫。今年8月,阿杆村终于有了自己的村集体公司。60户贫困群众将在红兵产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猕猴桃种植、销售以及有机肥生产等业务,形成一条猕猴桃特色产业链,让群众富起来、不返贫。

9月12日,临渭区教育局组织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贫困群众74人,奔赴河南鹤壁,学习有机肥料加工、生产,帮助阿杆村群众拓宽致富路子,鼓起“钱袋子”。为期两天的实地参观、学习,让大家深受启发和鼓舞,纷纷表示回去之后必将借鉴好做法、好经验,苦干巧干实干,努力早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这次赴河南学习,让贫困群众王宝平有了新想法。刚一回村的他,就忙着扩大养殖规模,打算多养几头猪,同时还想利用猪粪等物,加入村集体有机肥生产的队列中,打一场漂漂亮亮的“翻身仗”。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扰乱了王宝平原本幸福的生活。年过八旬的母亲身患重病,十几万元的医药费像一座大山,压得他透不过气,也拖垮了原本还算富裕的家庭。在临渭区教育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申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搞起了养殖业,当起了“猪司令”。猪群从最初的2头,逐渐扩大成了11头,收入也是不断地增加,外债也在慢慢地减少。

“组织这次参观学习,带着群众走出去,多看看、多学学,不仅对阿杆村当前产业扶贫起到引路、指导的积极作用,更为贫困户注入新思想,增强脱贫致富开辟新路的信心和决心。”杨永吉说道。

一路上,不时有外出或干农活的村民热情地跟工作队同志打招呼。200多个日夜与村里百姓的共处,驻村工作队早已把阿杆村认作自己的村庄,把自己作为村庄的一员,想的、说的、做的都是村庄的发展、村民的幸福。“咱们驻村工作队设身处地为村里人着想,村里人的心也齐了,致富信心更足了。”老党员蔺秦禄一席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阿杆村群众对临渭区教育局驻村工作队的深厚情谊。教育优先发展启民智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必须先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文化面貌,一旦这些孩子从校园深造并走入社会,那这个贫困家庭才是真正‘站起来了\’。”闵渭安一语道出了教育扶贫的内涵。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临渭区教育局领导班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阿干小学是丰原镇上唯一的村级小学,全校有57名学生。不仅有本村的孩子,还有附近闵家村、吴田村、伍星村等村的孩子。

由于村里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相对落后,村里孩子无法享受到优质教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临渭区教育局领导班子做了深入调研,发挥部门优势,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给予倾斜帮扶。驻村帮扶期间,捐助12套办公桌椅、14台空调,改善教师的办公和居住环境。

每逢周末和暑期,城区孩子的课外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今年暑假,阿干小学的孩子们也有了一次难忘的暑期实践经历,为单调的课外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经驻村工作队协调和沟通,暑假期间,南塘小学的教学能手、优秀教师“送课下乡”,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实践活动,教书法、暑期作业辅导,让120名乡村孩子在聆听优秀教师授课的同时,也让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借鉴、互相学习,从而确保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今,朗朗的读书声、愉快的嬉闹声,不禁让人憧憬着阿杆村的新未来。

这只是临渭区教育人疾走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一两件小事。时间更替,故事依旧。

每周,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崔晓丽都习惯往返于学校和柳沟村之间,帮助15岁的可可(化名)学习算数,分清楚人民币面额。可可是市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下乡17个建档立卡家庭特殊学生中的一员,是一名重度脑瘫儿童,并伴随严重的语言障碍,指令意识差,无法与人沟通,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自己洗手,把手一洗。搓手心,把手背搓一搓。”崔晓丽蹲下身,拉着可可轻轻地蹲了下来,手把手地教着可可。缺少经济来源,可可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紧紧巴巴。虽说可可曾在残疾人学校短暂地念过书,因家庭等各方面原因,无奈之下,只好跟随父母重新回到农村继续生活。

今年以来,临渭区教育局结合自身优势,创建了“四合四联三帮三跟进”工作机制,全方位推动脱贫攻坚。在“四合四联三帮三跟进”工作机制中,“四合”是关键,即通过帮扶要实现普教与特教相结合、在校就读与“送教上门”相结合,对全区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的教育实现全覆盖。区教育局扶贫办主任王亚荣告诉记者,普教和特教相结合,让智力正常、身体有恙的孩子能够随班就读,让智力正常的肢体残疾类学生、智障或听障无法入学的孩子享受“送教上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落,上好学。

作为全市唯一的特殊教育学校,长期以来,本着“让每一朵花都在阳光下绽放”的教育理念,以欣赏教育、适应教育、生活教育、个性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静心呵护,最适宜的帮助。6月酷暑,市特殊教育学校的30余名教师分成5个小组,分别走进下邽、三张、阳郭、闫村等乡镇,通过摸排、评估,对学区内贫困特殊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活动。现在,送教上门活动已成为了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常态化工作,送教上门的老师也由5组增加为7组,校领导班子各自带队,从周一至周五,滚动式送教上门。

智障孩子上课时坐不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有些孩子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记忆力还不如三五岁的孩子。课堂上无论你怎样启发引导,孩子们要么一言不发,要么胡言乱语。如何让孩子们学会行为自控,并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日后在社会上能够自理自立,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们采用“生活技能培养法”“个人特长发挥法”等多种教法,提升“送教上门”的教学质量,让孩子在画画、手工等实践活动中发挥特长,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9月18日,又是送教上门的日子。赵亚娥刚进门,正在练习画画的鑫鑫(化名)便兴奋地露出了笑容,伸手抱住了她。经过数次的上门送教,鑫鑫记住了她,这让赵亚娥深感欣慰。第一次上门,寡言少语、胆怯羞涩的鑫鑫蜷缩在房间一角,惶恐地盯着眼前来客,让有着丰富经验的特教老师赵亚娥心疼不已。

鑫鑫的爷爷说,孩子的身体先天发育不良,经卫生机构鉴定是肌无力。由于行动不便,很少与人交流,生活不能自理,常年由他和老伴在家照顾。几年前,家里耗尽家财为孩子寻医问药,但收效甚微,他最大的心愿是孩子能学会自理,回归学校生活。

“这是手工编织的玫瑰花,我们一起做手工,好不好?”赵亚娥手拿着一支手工串珠做成的玫瑰花细声问道。鑫鑫没有直视她,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赵亚娥拿出一堆颜色鲜艳的小珠子,开始手把手地教孩子做手工。在她的耐心指导下,鑫鑫亲手穿好了一朵玫瑰花,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甜。一连几个月,在特教老师的悉心帮助下,鑫鑫的性格越来越开朗了,言语越来越多了,家人对于鑫鑫的变化简直不敢相信。“多亏了咱这些特教老师,我娃越来越开心,说话也一天天多了起来。”

11岁的阳阳(化名)是一名重度智障儿童,家住在闫村镇。孩子的奶奶说,阳阳的大脑先天发育不良,经卫生机构鉴定是脑瘫患儿,从小不会说话,不会与人交流,生活不能自理,常年由她在家陪伴。

“阳阳,这是彩虹糖,你想要哪一个?”特教老师王慧骞手拿着一包彩虹糖轻声问。阳阳目光涣散,漫无目的地望着远方。在王慧骞连声呼唤下,他终于缓缓伸出手,将手心朝上。“这是彩虹糖,你喜欢吃吗?”阳阳笑着喊了一声,似乎是有了回答。为了教好他,特教老师们没少下工夫——手把手地教他认识身体部位,及时纠正他的不良行为……只见王慧骞拿出一块小黑板,拿着人形积木放在阳阳的掌心,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阳阳,这是胳膊、腿,我们要按照正常顺序拼好一个小朋友。”阳阳时不时地会将脑袋偏向一旁,不愿意跟着学习。无奈,只好一次又一次地用糖果吸引他注意,一句又一句地重复。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阳阳也拿起了小积木,试着在小黑板上拼凑。

一次次风雨兼程,他们成了辅助孩子们听到美妙世界的“耳朵”,成了陪伴孩子们游戏玩乐的“伙伴”……孩子们每天能够进步一点点,是每一位特教老师最期望的礼物。他们燃起一束微小的烛光,让残缺的生命焕发光彩,让爱发声。

尽管现在阿杆村还未摘掉“贫困帽”,可如今在村中,党员们主动发挥作用、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贫困户生活逐渐好转,阿杆村孕育着无穷的生机和希望,正在大步迈向幸福生活;尽管每次都要一遍遍地重复教授常人看似简单的动作,可如今的孩子们,开始慢慢敞开心扉,尝试着学习生活技能,逐渐融入生活、融入社会,憧憬着幸福新生活。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临渭区教育人行进在浩荡春风里。

新闻推荐

昔日施工艰险地 今朝风景绝美处 本报记者 郑鹏 王垠山 通讯员 武小丽

晋陕大峡谷路段曾是沿黄观光路施工难度最大的区域本报记者刘阳摄游客在观光台休息、赏景本报记者刘阳摄9月21日,记者一行离开壶口瀑布,驾车从309国道与沿黄观光路的交叉口驶入沿黄观光路,进入了记者...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