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园里说丰年

渭南日报 2021-09-08 01:55 大字

本报记者 杨欣

8月26日,天刚擦亮,华阴市华西镇友谊村的李岳林胡乱吃了几口饭就来到自家葡萄园。

园子里的“阳光玫瑰”葡萄已经被北京的客商提前预订,地里没啥活了,但是56岁的李岳林却闲不下来,一会儿把雨棚揭开一点,一会儿又把老叶子掐掉几个,好让阳光多撒进来一点、通风更好一些,让葡萄上糖更快一点、价钱卖得更好一些。

坐在地上休息的间隙,李岳林抬头看着葡萄架上一串串沉甸甸、鼓囊囊的快要把淡蓝色纸袋撑破的“阳光玫瑰”葡萄,心里乐滋滋的。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解开纸袋,看着里面一颗颗像翡翠般的葡萄粒泛着晶莹剔透的光芒,李岳林不由得咧开嘴巴,眼睛眯成一条线,脸上的皱纹挤得好像成了一朵花。

“今年亩产量估计在6500斤左右,这两亩葡萄保守估计能卖15万元。”坐在葡萄架下,李岳林开始认真地算账,“以前种玉米小麦,一亩地利润不到300元。一年到头日子过得紧巴巴,一家子7口人温饱都成问题。”

“后来种红提,一亩地收入2万元,除去成本,一亩地能落1.5万元,效益还可以。”为了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2008年,李岳林开始种植红提葡萄。这些年靠种葡萄,李岳林在村里盖了新房,还在渭南城区买了一套商品房。

收入越多,干劲就越大,李岳林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有个朋友给我说现在有一个新品种叫‘阳光玫瑰’,病菌少,口感好,耐储藏、耐运输,效益更好,地头价一斤能卖十几块钱。”李岳林第一次听到“阳光玫瑰”葡萄的时候特别心动,但是心里也没底,“跟前还没人种过,咱对这也不懂,万一没种成,失败了咋办?”

纠结归纠结,但这些顾虑都没有阻挡李岳林大胆尝试的脚步,2018年,李岳林开始种植“阳光玫瑰”葡萄。

“结果第一年被霜打了,加上对‘阳光玫瑰’习性不了解。第二年挂果的时候,两亩地只卖了1.5万元。当时都想把地承包出去,不种了。”李岳林告诉记者,自己当时都有点想放弃了。

一旁的村支部书记刘军告诉记者:“这个品种的葡萄特别‘劳人’,得跟伺候娃一样,而且投资成本比较高,不管是土壤、棚子、肥料等都有要求,比如,架子要高,通风要好,还要搭雨棚,得上有机肥,好多人都是从青海买的羊粪。”

“第一年投资确实比较大,买杆、搭棚、买苗子、搭雨棚、浇水、买羊粪……这么说吧,从这个园子建起来到采果,不算人工,粗略一算得1.6万元。”李岳林说,当时为了节省成本,就用之前红提园的旧棚,种植也是按照种红提的方法。(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渭南2人荣登“陕西好人榜”

本报讯(记者姚琼)9月1日,记者从市委文明办了解到,2021年7—8月“陕西好人榜”发布,渭南市王平喜、刘君孝2人分别荣获助人为乐...

华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阴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