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助农忙
本报记者 梁晓蔚 通讯员 孙志成
耳畔水声潺潺,眼前绿海涛涛。初春时节的华阴市孟塬镇营里村,空气中透着丝丝凉意,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
“这可真是个养蜂的好地方呀。”第一次走进营里村,镇政府干部陈晨便与这个藏在秦岭深处的村子结下了缘分。
这两天,他正在忙两件事,一是同西安的客商对接2000斤的蜂蜜订单;二是同蜂农赵随元敲定明年的养蜂计划。
“忙!但是值。”捧着一杯蜂蜜水,陈晨满怀信心。
相 识
一个是28岁的综治干部,专门处理群众矛盾纠纷;一个是世代久居深山的蜂农,很少与外界接触,一次地质灾害巡查让两人有了交集。
“叔,随后几天山里有暴雨,尽量少出门。”2020年5月,按照防汛预案,陈晨随镇村应急队紧急进山排查隐患,确认赵随元家里房屋安全后,他不忘叮嘱道。
临出门,老赵顺手取出一瓶蜂蜜递了过来。
陈晨急忙推谢,老赵有些急了:“你们这么辛苦,快拿着吧。碰着疫情,蜂蜜也不好卖,就当是帮叔推销一下……”
回城路上,看着手里这瓶金黄色的蜂蜜,陈晨若有所思。
一周后,他专程上山拜访老赵。
老赵正在整理蜂箱,看到这个年轻的镇干部又来了,他高兴地冲了一大杯蜂蜜水,迎着雨后的清新,老赵讲起了他养蜂的经历。
老赵和老伴两人从小生活在营里村。山大沟深,这些年大部分山里的村民都搬到山下或城里去了,现在仅有几户村民还生活在山里,他们祖祖辈辈以养蜂和挖草药为生计来源,原本生活自给自足,不承想突遇疫情,外地客商进不来,蜂蜜价格也远不及往年,说到这,老赵叹了一口气。“要不我帮你找销路!”陈晨忍不住说道。
“你?”老赵半信半疑。
“你别忘了我是镇上的干部,专门为群众解难题的呀!”话音未落,老赵露出了笑脸。
相 助
“这不可能,你在吹牛!”“你尝尝。”“土蜂蜜、纯天然、不掺水、每斤30元?这怎么可能!”
“留一瓶,你品品。”
这段对话,发生在陈晨和一个西安客商之间。没过几天,陈晨就接到了这位客商的电话,“订购2000斤!”
陈晨的底气来自老赵对蜜蜂的热爱。秦岭是很好的蜜源地,山里人的养蜂技艺一代代被传承下来,老赵在继承的同时也在不断改进。
“蜜蜂其实是山里人与上辈人的纽带,老赵在养蜂的时候经常还会说起他父辈们的故事。”接触多了,陈晨说老赵是发自内心热爱养蜂。
市场真大,困难不小。带着老赵的蜂蜜,陈晨走进零售店,向店主推销;发朋友圈,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购买;联系西安客商,搭建销售渠道。
几个回合下来,他逐渐摸到了推销蜂蜜的门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晨帮老赵和西安客商敲定细节后,今年3月21日,客商如约来到了营里村,老赵家的1180斤蜂蜜被全部收购,与此同时,山里其余几户蜂农的320余斤蜂蜜也被顺利收购。
客商走后,拉着陈晨的手,老赵满是皱纹的脸上绽出兴奋的笑容。事实上,不仅老赵家,只要一了解到有农户产品积压,作为农林院校的毕业生,陈晨都会主动搭手帮忙,先后帮助晓鹏村农户销售猕猴桃1700余斤、帮助秦峪村集体产业销售蜂蜜260余斤……
相交
祖祖辈辈都是养蜂人,养蜂能致富的观念早已在老赵心里扎了根。
望着这好山好水,看着老赵家老旧的房屋和屋内简单的陈设,陈晨一直在琢磨有什么办法能让老赵稳定增收。
“品牌?咱这自己家的蜂蜜还能有品牌?”老赵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看着陈晨。
原来,这两年镇上全力推动农业品牌建设,“一村一品一特色”的产业布局取得了良好成效,群众实打实增加了收入。“何不让老赵也试试?”念头一闪现,陈晨立马就付诸了行动。
因为了解,所以心里有底。陈晨对老赵说,有父辈们养蜂故事的涵养,有绿水青山的大好红利,加上老赵土法养蜂的执着和不掺水的诚信,蜂蜜一定行。
一番交流后,老赵频频点头:“好,听你的!”
说干就干。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陈晨联系到当地的电商平台,“老赵蜂蜜”网上销售被提上了日程。
现在,一有空陈晨就上山找老赵聊几句。
“一是看看这山这水,再就是听听赵叔先辈们养蜂的故事。”顿了顿,陈晨接着说“既然是乡镇干部,就应该多了解这大山里的故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冬梅)近日,华阴市召开创建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市安排会,全面启动创建工作。会议对创建义务教育发展优质...
华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阴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