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 “书画”精彩人生

渭南日报 2020-12-04 01:12 大字

本报记者 刘聪梅/文 通讯员 郑年喜/图

由于身体缺陷,手时不时发抖,便用左手垫着右手写字、画画。华阴市岳庙办双泉村的康海洋自幼身体残疾,却以顽强的意志与命运抗争,在艺术领域却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其书画作品大气洒脱,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并多次荣获各种奖项,出版了自己的书画专集。

三十年前,康海洋降生在这个世界,随之而来的却没有呱呱的哭闹,医生诊断他先天脑瘫。巨额的医疗费让母亲不得不放弃儿子的治疗,而病情让他行动很不方便,生活多了些艰难,童年也注定坎坷。

幼年的他或许并不知道什么叫作坚持,他想要的只是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可这种简单的期望对于康海洋来说无疑是奢望,勉强上到初二便辍学了。

面对磨难,他不怨天尤人,学会面对现实。辍学之后并没有放弃学习,一个独立的环境也给了他专心学习的机会。他三年级时学习毛笔字就表现出一定的天赋,于是便开始苦练书法。

由于身体缺陷,写字时手会抖,康海洋便用左手垫着右手写字。他相信自己只要努力绝不会比别人差!空闲时间他就登上家乡古塬,远眺渭水、洛河、黄河“三河”,感受当年汉文化的气脉与三水交汇、海纳百川的雄浑气魄。

“既然活着就要努力活好,活出人的尊严。”他写字、画画、编对联、刻章子,尽管动作吃力,但自得其乐,创作热情不减。虽也曾有过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但不轻言放弃,每次都咬牙挺了过来。

他不甘于被命运摆布,对书法和绘画到了痴迷的程度。几天不握笔就感觉像是丢了什么似的打不起精神。“书画已经融进我生命里,成为灵魂的一种支撑,今生恐怕无法割舍了。”康海洋深有感触地说。

他的创作追求完美,一枚印章有时要雕刻一天;编对联不但要求字词工整,而且要符合平仄。如“头重脚轻笔不稳,毫长纸短意无穷”“君子成仁须向善,小人学好莫为非”“放眼各地影像,抓拍神州风情”等等。

康海洋用他坚强和刻苦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当地电视台也对他进行了报道,还有人愿意出钱买他的书画。“别人叫我写字,我觉得这是一种荣耀,说明别人对我字的认可和喜欢。”他说,“只要别人真正喜欢,我会爽快答应。”

他认为,自己虽然缺钱,但钱不能与字画画等号,书画里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管啥艺术,最终谈的都是文化,而不是钱。”他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习字作画,水平能得到提升;通过勤勤恳恳地打工,能多挣点钱,以贴补生活和创作。

对于雅俗共赏,康海洋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雅就是专业性更强,俗就是受众面更宽。如果一幅作品能做到雅俗共赏,那是再好不过了。”

“画画不影响写字,同样是在练功。”他表示,“我想利用三五年时间,在山水画方面把传统东西学到手。”去年“七一”,他在政府广场举办了三人书画作品联展,观众不少,反响不错。

“我想通过努力,再过上二三十年,能在省上举办个人书画展。如果能在全国举办个人书画巡回展,那就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了。”这是他的愿望,也是他前进的动力。

康海洋的人生比别人艰难,却也更精彩。他现任华夏诗联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华山中国水墨画院院士。其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各级书画展,屡获金奖、银奖、优秀奖多达10枚。其中“步难移、齿难启、泪难收、坦途何在;天不灭、地不亡、心不死、苦志犹存”获中楹会刊三等奖。

憨厚的笑容,坚定的目光,康海洋,一个身残志坚的人,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人生没有失败更没有无奈,只有一个不服输的自己在路上奔跑着……”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怀。

新闻推荐

华阴市卫健局 华阴市医疗保障局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武小军)11月19日,华阴市卫健局、华阴市医疗保障局联合在岳庙办观北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医疗健康志愿服务活动...

华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阴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