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一个都不能少”
本报通讯员 李倩雯 蔺宝
他40岁出头,就已两鬓飞霜;他家住县城,却独自一人扎根竹峪村;他是华阴市住建局的干部,却和贫困户成了知心好友……他就是华阴市罗敷镇竹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勇。
王勇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贫困户。
“你们这次来是送米、面、油,还是送钱,不用给我‘送政策、送岗位’。”贫困户刘保林对他说。没想到,王勇带着满腔热情的第一次走访就“碰了钉子”。
从村干部口中得知,老刘跟妻子离婚后就变得精神不振,荒了农活,好吃懒做,躺在扶贫政策上不劳而获,入赘上门的女婿也和他女儿离了婚。现在就靠女儿打零工养活。
王勇看到老刘这种现状,一有时间,就去走访,给他想办法安排工作,老刘也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干。王勇没有放弃,一次次交谈,一遍遍劝导,他与老刘促膝长谈:“你不要讲理由,趁着自己还年轻,把日子过好,不要让你女儿天天记挂。靠自己劳动致富,如果你有信心重新振作,我们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后来,王勇再一次去家访时,他发现老刘的内心终于有所触动了,便趁热打铁,联系住建局,帮老刘在华阴市福慧家园物业公司安排了每月1600元的保洁工作。虽然老刘有了工作,但王勇还是不放心,害怕他思想有所动摇,每次回县城先去物业公司看望老刘,询问实际困难,给他鼓励。
渐渐地,刘保林克服了“等靠要”思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了稳定脱贫。
“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是单身汉贫困户党红权、党永权兄弟俩真实的写照。有什么办法能激发他们的脱贫内生动力呢?王勇开始给他俩寻找治“懒”良方。
党红权、党永权最大的毛病就是“懒”。王勇刚开始从正面做工作,讲政策、举事例,他俩都如听天书一样,一声不吭。正面不行,又讲反面事例,讲懒的后果,可是讲这些还是无济于事。一次无意中的交谈,他发现党红权羡慕本村“当羊倌,发羊财”每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脱贫之星”杨厂娃。王勇发现这个苗头后,便在村上张贴“光荣榜”,大力宣传杨厂娃的脱贫事迹,这让党红权更加羡慕。看到党红权消除了懒惰心理,王勇便积极主动申请了适合党红权性格特点的公益特岗,发现党红权工作认真负责,又为他在聚鑫工贸有限公司找了每月2100元的工作。
党红权彻底变了,生活变好了,思想变先进了,人也变开朗了。
王勇把平凡琐碎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生活不能自理的高波波在他的帮助下,住进了养老院。现在,竹峪村贫困户有了可喜的变化,想主动脱贫。过去“等靠要”的贫困户,现在靠双手挣钱致富。
王勇坚信,要想让贫困户在经济上站得稳,就必须让他们在精神上站得稳,“输血”变“造血”,让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实现稳定脱贫。
新闻推荐
华阴市委老干部局局长王伟军与抗美援朝离休老干部赵志毅亲切交谈阳光讯(记者赵雷刚通讯员王渭史媛媛文/图)近日,华阴市委老...
华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阴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