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花与《韭花帖》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韭花帖》局部
○高铭昱
公元759年春,杜甫与老友久别重逢,被热情款待,从而写下名篇《赠卫八处士》,诗中感人的家常饭菜,体现出淳朴的友情。“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使韭菜从众多菜品中脱颖而出,引人侧目,一朝惊艳。
春韭香,古人以韭菜和羔羊祭祀祖先。《礼记》记载:“庶人春荐韭以卵”,这用作“春荐”的“韭以卵”,岂非今天的韭菜炒鸡蛋?《说文》解释韭菜的名字说:“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又说:“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韭菜象征吉祥,故“万民珍之”,当年地位之高,绝胜今日。
韭菜两头鲜。乡谚云:八月韭,佛开口。历经漫漫长夏的暑蒸日晒,在清凉如水的秋季,韭叶重新变得青翠欲滴,韭菜中心便伸出一根根直直的茎秆,上面挂着花蕾。这茎秆就是韭苔,那花蕾却渐渐长大。“漠漠谁家园,秋韭花初白”,一株株,一簇簇,似覆盖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浓郁的韭菜花清香四处弥漫。韭菜根、叶、苔皆是上佳食材,韭菜花是这种草本植物奉献给我们的又一美味。
一千多年前,陕西华阴人杨凝式午睡醒来,腹中甚饥,恰逢有人馈赠韭菜花一盘,遂以其佐羊肉而食。羊肉至鲜,有了韭菜花的搭配,恰如锦上添花,相得益彰,便觉美味异常。大快朵颐之后,杨欣然提笔,回信表示感谢,信中有“当一叶报秋之际,乃韭花逞味之始”的佳句。其信笔一书,即成经典。这封短信,就是中国书法史上有名的《韭花帖》。
《韭花帖》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该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杨凝式书法初学欧、颜,后又习“二王”,深得其妙。《韭花帖》虽与王羲之的《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故黄庭坚曾赋诗盛赞:“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杨风子即杨凝式,因其曾佯疯自晦,故得此雅号。
正如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云:“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宋人米芾也说其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韭花帖》章法错落有致,疏密自然,统一中又富有变化,字体结构呼应揖让,舒放自如,正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走风”,用笔顿挫有致,神完气足,为千古难得之上乘佳品。作为帝王御览之宝,《韭花帖》原一直深藏宫中。据说乾隆时竟有人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也有说真迹后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如今其中一个藏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颇具传奇色彩的《韭花帖》因韭菜花而生,韭菜花又因《韭花帖》而名,二者珠联璧合,相辅相成,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韭菜花如今依然常见常吃。汪曾祺说:“北京现在吃涮羊肉,缺不了韭菜花。”如今人们吃涮羊肉、吃火锅,用来调味佐食的是韭花酱。此酱系韭菜花内加入花椒、生姜等调味品,研磨成稀薄的糊状,加盐适量,装罐封存腌制而成。其实,韭菜花做成咸菜鲜食更佳,且方法简易。韭菜花购回后,掐去残留的老韭苔,择洗晾干表面水分,加入生姜少许,剁碎,加盐,放入容器内,冰箱冷藏保存,数日后即可食用。而无论做酱抑或是咸菜,原材都以选用半花半籽的为宜。才开花的太嫩不香,全结成籽的过老发柴。腌制韭菜花,有人喜加入苹果或梨,用其调和韭花之辛辣,却少了韭花的原汁原味。
在我们家乡,腌制韭菜花时或放入茄子切成的长条,或放入稍嫩的扁豆角。调入此类,韭花不失原香,腌成的茄条和扁豆却多了韭花的风味。韭菜别名“壮阳草”,韭花更是富含多种营养,食之生津开胃,增强食欲,促进消化,鲜味浓郁,香辣可口,确是妙不可言的特殊极味。又至韭花“逞味”时,不可或缺此甘旨。
新闻推荐
近日,华阴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结合校园周边道路实际和车流量变化规律,提前制定了周密详细的方案,在学校门前安排专门警力,强化“...
华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阴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