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启动仪式 暨首届“九曲黄河 多彩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成功举行
与会领导参观非遗作品展览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正式成立剪纸艺术山西桌子戏《面对黄河一声喊》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华阴老腔艺术家表演《华阴老腔一声喊》河南陕州梆子 《徐策跑城》陕西合阳的非遗作品展葫芦艺术四川成都木偶《巴蜀神韵》与会领导参观陕西渭南非遗展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馆馆长扎哇发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发言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文体局副局长呼和那日苏发言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刘忠生发言九省(区)代表签署倡议书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人的“母亲河”。九曲黄河,多彩非遗。5464公里的黄河,为沿途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留下了无数自然景观和文化符号,已成为美丽中国版图上的一条广受瞩目的旅游长廊。在黄河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占了很大的比例,它们伴随黄河而生,在两岸民间世代相传,是大河文明绵延不绝的血脉烟火。
青海的蒙古族那达慕、土族婚俗、酥油花,甘肃的唢呐艺术,兰州太平鼓,内蒙古的呼麦、蒙古马头琴,山西的左权开花调、狮舞、晋剧等,山东的杨家埠木版年画、苍山泥塑、高密剪纸,河南的豫剧、河南坠子、钧瓷烧制技艺,宁夏的舞狮、杨氏家族泥塑、何家棍,四川的苗族古歌、薅秧歌、口弦、唢呐艺术,陕西的陕北民歌、华阴老腔、华州皮影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见证了黄河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文化传承历史必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对坚定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6月13日,正值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渭南华山脚下,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启动仪式暨首届“九曲黄河多彩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在华阴市西岳庙广场举行。
此次活动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渭南市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华阴市人民政府、华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华山旅游集团公司华旅集团、西岳庙文物管理处承办。山西省文化馆、山东省文化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四川省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甘肃省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馆、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文体局为特邀单位。
原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胡振民,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原党委书记、主任赵泽琨,文化和旅游部机关服务局工会副主席李勇涛,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纪录片负责人、总导演常世江,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纪录片导演王玉冰,中央电视台《喜上加喜》导演胡婷婷,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苏学杰,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张智霖以及渭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赟,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娥,渭南市副市长高洁,渭南市政协副主席徐月凤,渭南市政府副秘书长李晓京,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刘忠生,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华阴市委书记朱忠效,华阴市市长李晓曦以及黄河流域九省(区)非遗保护中心的相关领导等参加了此次活动。
高洁致辞说,渭南作为关中文化的核心地带,地处渭水之南,泾河和渭河交汇之地,黄洛渭三河在此交融,是黄河流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华山与黄河相恋的旅游胜地。这里是黄河文化创造之源,是黄河人文荟萃之城,是黄河民俗绽放之乡,是黄河旅游富集之地。她说,沿黄九省(区)地域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近、人缘相亲,都肩负着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历史使命,都怀揣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她希望,黄河九省(区)兄弟城市携手共进,一同开启守护根脉、传承文明的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加快诗和远方的大融合、以高品位提升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以“黄河梦”厚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活动在渭南非遗具有代表性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声腔中拉开帷幕。与会领导嘉宾共同上台,将黄河水交融在一起,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正式成立。黄河流域九省(区)相约陕西渭南市五岳之首华山脚下,共话戏曲非遗,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共谋发展大计。随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藏族舞蹈《雪域欢歌》、四川成都的木偶戏《巴蜀神韵》、山东民歌《打秋千》、河南陕州梆子《徐策跑城》、秦腔《裱花》、甘肃天水市的歌伴舞《对花》、陕西华阴迷胡《五更鸟》依次进行了表演,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活动现场的“黄河记忆”(民风、民俗类)、“非遗扶贫”(工艺、技艺类)两大主题非遗购物节上,渭南市30项非遗项目,60名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项目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三大类。活动期间,渭南市主要领导来到非遗展位,通过网络直播推荐非遗产品,活动现场还向群众发放了500份购物券,吸引广大群众前来参观购物。
据了解,渭南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的美誉,这里有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是千古名篇《关雎》的发生地。这里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109项,市级31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6人,省级113人,市级643人。项目数量居陕西省第一。
渭南是闻名遐迩的“戏曲之乡”,1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戏曲类项目就多达7项(华县皮影戏、华县迷胡、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戏、合阳跳戏、阿宫腔、同州梆子);国家级、省级鼓舞类项目有韩城行鼓、老庙老鼓、东雷上锣鼓、背花鼓、素鼓等造就了名副其实的“鼓舞之乡”,还有蒲城杆火、富平石刻、澄城尧头陶艺、刺绣、面花、剪纸等无一不是驰名中外的民间艺术珍品。
近年来,渭南积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创新继承非遗文化,开展非遗项目普查,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制度,加强非遗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致力讲好渭南非遗故事,传承灿烂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系列活动是疫情缓解后,渭南市政府联合黄河流域九省(区)举办的一次重要活动,对促进黄河流域九省(区)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渭南文旅人在2019年渭南成功举办“黄河旅游大会”后,在文旅融合发展上的又一次创新和突破,为渭南文化和旅游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新动力。
文/李红张军建图/王渭杨青山
渭南举行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签署仪式
暨非遗创新发展论坛
6月13日下午,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签署仪式暨非遗创新发展论坛在渭南华阴市举行。九省(区)代表共同签署倡议书,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正式成立。
原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胡振民,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原党委书记、主任赵泽琨,陕西省文化馆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洪济龙等九省(区)代表参加会议,渭南市政府副秘书长李晓京主持会议。渭南市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刘忠生,渭南市文化旅游局局长常伟及班子成员参加了会议。
洪济龙宣读了《关于成立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的倡议书》。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代表上台签署倡议书,倡议:加强黄河九省(区)之间的文化发展,实现区域内文化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将以文化的使命与魅力服务于黄河流域九省(区)社会经济建设,以开放的胸襟,实现文化共享,助力文明进步。共同成为黄河文化保护的引领者和弘扬者、黄河文化传播的讴歌者与践行者、黄河文化繁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原党委书记、主任赵泽琨结合黄河流域文化建设,提出要加强黄河流域保护,构建“开放”“好客”的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建立黄河文化自信。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纪录片负责人、总导演常世江表示,黄河两岸的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史,文化兴则国兴,作为纪录片导演,有责任、有义务,讲好黄河文化故事,让黄河故事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随后,在非遗创新发展论坛上,文化学者肖云儒、山西省文化馆馆长白向杰、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分别进行了“非遗保护的文化意义”“守护精神家园共创美好生活”“黄河文化与梆子戏”主题演讲。
在专家座谈会上,肖云儒、白向杰、丁科民3位嘉宾和与会人员进行了现场交流互动。各省市区代表在活动现场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传统戏曲融入现代生活的措施办法、多民族多剧种戏曲文化融合、黄河流域九省(区)戏曲保护发展空间、黄河流域文化资源整合形成文旅发展的可行性等等,将整个论坛氛围推向高潮。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文相亲、经济交融,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发展前景。此次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黄河流域九省(区)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后续,联盟还将通过定期举办各类传统戏曲演出、论坛、培训等跨区域交流活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区域内传统戏曲的保护水平,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共同打造传统戏曲领域的“黄河文化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黄河流域传统戏曲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文/李红张军建
非遗保护的文化意义
文化学者、教授肖云儒
非物质文化包含神态、形态、物态三个层面。物态如木版画之木板,皮影之皮,丝弦之乐器等都是物态层面;而形态,它们组合为歌舞、戏曲等文艺形态;神态就是这些文艺形态中所传输,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内容。构成遗产的有手艺,就是工匠层面。但主要是精神文化层面的留存和积淀。我认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主要有存史、传史;存美、传美;存德、传德;存智、传智;存魂、传魂等五个方面。也就是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传承中华审美文化,传承中华道德文化,传承中华智思文化,。
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许多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智慧都是先由民间传统艺术来表达出来的,要早于文字典籍。如最早的戏剧《弥勒会见记》就记录了佛教传入中华的历史遗迹;传承了中华审美文化,奠定了中华民间审美心理。其中,有些戏剧表达的重真情、真心、真诚、真人正是写意美学的体现。有些戏剧如钟馗、包拯表达的以丑和美的对比,属于反向正悟,体现了结构美学。还有以天、地、人互寓的神话美学,如戏剧天仙配、白蛇传等;传承中华道德文化。许多戏剧所表达的责任担当、重信守诺、爱情忠贞、以仁济世、忧国忧民。正是中华传统道德的一种体现;传承中华智思文化,就是智慧和思想。就是不屈不挠,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守护精神家园共创美好生活
山西省文化馆馆长白向杰
沿黄流域九省(区)历史文化相似,社会发展相近,好多文化同根同源,历来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血脉相连。陕西的秦腔遍布西北大地,山西的四大梆子(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与秦腔、豫剧、吕剧等同属梆子声腔,陕北的信天游、宁夏甘肃的“花儿”、山西的左权开花调和河曲山曲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
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可以说,每个非遗项目都有悠久的历史,每项传统艺术都有系统的体系,每个老字号都有着荡气回肠的故事,它们在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丰富人们生活、传承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融入现代生活,共创美好生活,是我们当代非遗工作者应当重点思考的课题,是应当持之以恒不断进行探索的实践。
当下非遗保护说到底是保护人的创造力,只有人的创造力不断得到激发,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活力并传承下去。因此,支持传承人在保证非遗项目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传承人的实践和传承能力,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表现得更鲜活、更具价值,我认为,这是今后非遗保护的重心所在。非遗保护和利用应该相辅相成,不能顾此失彼。市场性保护应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在保护过程中,针对每一种类型,市场性保护应当有不同的方式。
非遗项目的创新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所有非遗门类都是一种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规律,应当分类别分项目来谈来做,应当把握原则,因地制宜,从非遗本身特点出发找到合适的模式,坚守非遗的文化使命,努力跳出原有思维、旧有模式,努力与现代科技、生存语境、商业模式、传播路径等接轨,让其再次获得新生。
黄河文化与梆子戏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脉的根和魂。黄河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艺术,也孕育了伟大的中国戏曲。梆子腔剧种是黄河流域诸多省区共同拥有的戏曲剧种,是中华戏曲的典型代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戏剧,弘扬黄河文化,继承发展梆子腔戏曲,是黄河流域九省(区)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要充分发挥黄河流域九省(区)戏剧联盟的力量,为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和戏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做好梆子腔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我认为必须在坚持“三个扎根”的同时,倡导“三个面向”。
即“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扎根传统”“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扎根生活,才能写出有筋骨、有温度、接地气的作品,也才能摆脱主题先行、概念化创作的误区,才能由于生活的表现需要催生艺术创新的思路,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散发出生活的醉人芬芳。只有扎根人民,与人民同心,才能与时代同步,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抒情,才能不断增强艺术家的思想底气,更好地展现艺术家的创作才华,写出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的精品力作。只有扎根传统,才能更好的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会中华美学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展现文化自觉,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又有地域特征和剧种特色,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上乘佳作。
面向时代,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者要立足当下,面对现实,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更要求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准确描绘和深刻揭示,创作出具有强烈时代风采和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题材作品,契合当代青年人的心灵状态,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面向世界,就是要求当代剧作家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戏剧观,必须有世界眼光、人性关怀,借鉴其他剧种乃至世界戏剧的创作方法,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经验,避免孤陋寡闻的重复和盲目创新。面向未来,要求我们的剧作家们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站得高,看得远,要有历史纵深感,也要有发展的方向感,要有超越意识,创新精神,要发挥引领作用。
只有既坚持“三个扎根”,又倡导“三个面向”,现实题材戏剧创作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写得更深,创作出无愧于生活、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高峰之作,也才能在弘扬黄河文化的同时,继承发展好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
新闻推荐
6月1日,华阴市中医医院负责人带领康复理疗科医务人员为康复理疗科、老年病科患者送上纯手工缝制的中药香囊。香囊内装有艾...
华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阴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