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映初心 华阴市中医医院院长杨艳丽的扶贫故事
本报记者 郑直
“艳丽妈妈,有的小伙伴说,我的病治不好,是真的吗?”孩子的这声“妈妈”,叫得杨艳丽心里如针扎般的痛,望着那双扑闪扑闪、带有一丝悲伤的大眼睛,她把眼泪咽到肚子里,脸上挤出灿烂的、如春风般的笑容,柔声细语地说:“别听他们瞎说,只要你乖乖的,你的病肯定能治好的,宝贝!”
杨艳丽,华阴市中医医院院长。那个叫她“艳丽妈妈”的小孩名叫康康(化名),是华阴市太华办屈家城村人。年仅13岁的康康是一名肾病综合征患者,他的父母离异,爸爸外出打工,平时由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抚养康康。
时至如今,杨艳丽还清楚地记得三年前第一次走进康康家里时的情景。康康孤零零地躺在那张小床上,眼睑、面部、踝部开始水肿,年迈的爷爷一脸愁云,唉声叹气,蹲在一旁抽着闷烟。
见此情景,杨艳丽心情十分沉重,在康康的家里转了一圈,发现这个家里没有几样像样的家具和电器。那一刻,平时性格开朗的她,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那一刻,“留守儿童”四个大字在她脑海里翻腾,以往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留守儿童生活的画面在她眼前浮现。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疼爱,只能从电话中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在他们的目光中,闪烁着期盼被关爱的光芒,他们的心里渴望着亲情。何况,康康还常年有病在身。
“我也是孩子的母亲,有着与生俱来的母性……”回忆至此,杨艳丽的眼圈发红,停顿片刻,语气缓慢地说,“我知道,我不能哭,尤其是不能当着康康的面哭。我更知道,哭也不能哭好康康的病!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控制住康康的病情。”
医生的责任、母亲的情怀、共产党员的担当,让杨艳丽忘记了一天的疲倦,回到医院,针对康康的病情,她立即组建专家诊疗组,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方案。第二天,又急急忙忙赶到康康家中,监测孩子的病情,给孩子送去常用药品,给爷爷教会安全有效、简便易学的中医保健技术。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转眼间,两三年过去了,无论是烈日当空的夏天还是北风呼啸的冬季,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雪花漫舞,杨艳丽和她的同事都坚持走进康康家中,为其送药、治疗,并送去学习用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康康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艳丽闺女,您是我们一家人的救命恩人啊!中医医院医生的爱,让我们这个家看到希望……”看到孩子的病渐渐好转,康康的爷爷抓住杨艳丽的双手久久不松开,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一声“妈妈”、一声“闺女”,道出了她与这家人的深厚感情。
这只是杨艳丽与贫困群众间发生的一个小事而已。采访中,太华办滨湖村郭大爷的身影再一次浮现在杨艳丽眼前。
就说郭大爷吧,他和爱人都患有高血压,老伴还患有冠心病,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因脑梗塞需要长期服药。郭大爷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这日子过得太让人煎熬了,还不如死了算了……”杨艳丽回忆,第一次踏进郭大爷的家门时看到的情景,她至今难以忘记。当时,她二话不说,将车上为自己爱人新买的衣服送给郭大爷。从那以后,她带领医疗团队定期为郭大爷一家检查身体,并免费送去常用药品。逢年过节,自掏腰包购买生活用品送到老人家中,给予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心灵慰藉。如今,郭大爷逢人就说:“党的政策好啊,再有艳丽这样的好闺女,我这日子有盼头啦……”
不忘初心使命,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服务百姓健康,是一名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扶贫的道路上,杨艳丽用真心真情走出了一条共产党员与贫困户之间的“心路”。康康的笑容、郭大爷的笑声……让她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更让她感受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自豪。
“健康扶贫除了为贫困群众除病根、拔穷根之外,还要用心中爱的暖流医好他们的‘心病’。”杨艳丽说,她将和她的同事在健康扶贫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更多的贫困群众带去党的温暖和关怀……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记者张超通讯员穆丽)10月29日,华阴市环保局组织党员志愿者到华阴市敬老院开展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
华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阴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