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力缓解老百姓看病难 陕西省“互联网+医疗”发展调查

陕西日报 2018-02-08 06:44 大字

本报记者霍强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在陕西省逐步发展,预约挂号、诊疗费支付、远程医疗等逐渐被老百姓接受,节省了老百姓的看病时间,提高了医院服务效率,老百姓看病难题有所缓解。

网络预约挂号缴费

“三长一短”现象减少

长期以来,由于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相对缺乏,三甲医院门诊服务长期存在着“三长一短”现象,即“挂号排长队、就诊排长队、缴费排长队,看病时间短”,成为老百姓看病难的主要表现之一。

2016年12月,省卫计委启动了全省预约挂号及支付平台项目建设,目前已有218家医院加入了平台,其中三甲医院41家,可实现网站、手机端预约挂号。平台实名制注册用户达41.4万人,累计预约挂号138.5万人次,完成直联的医院可实现预约排队候诊、诊疗卡充值、院内诊间支付、智能导诊、检验检查、电子病历等功能。

“我在交大一附院做定期产检,每次都是通过手机预约挂号,还能实时查看排队候诊情况,大大节约了就诊时间。”家住西安市西郊的李女士说。

平台的技术提供方微医陕西分公司总经理杨刚介绍,患者只需要手机关注省预约挂号及支付平台的微信服务号或支付宝服务窗,绑定本人身份信息,就能直接通过微信或支付宝完成挂号费的支付;就诊时,还可通过推送消息,实时掌握排队候诊时间、缴纳检查检验费和药费等费用,做到便捷就医。挂号及就诊的等待时间平均缩短两小时以上,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就诊体验。

远程协作

推动实现分级诊疗

去年8月,华阴市82岁的孟大爷突发右上腹部绞痛,被家人紧急送到了华阴市人民医院。入院检查后,孟大爷被初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总管扩张、食管裂孔疝。

针对患者年龄偏大及病情复杂的情况,孟大爷的主治医生张三军通过华阴市互联网医联体远程会诊中心,向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外科副主任杜锡林教授发起了远程会诊,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开展治疗。

杜锡林教授通过视频连线和高清图片传输,详细了解了孟大爷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并与张三军医生进行了充分讨论,解答了患者提出的问题,并给出了下一步的治疗和康复意见。“有了互联网真是方便,这样的远程会诊让老人免去了颠簸劳顿,在家门口就能让省上的专家给看病,既方便又实惠。”孟大爷的家属说。

实现分级诊疗,基层医生的能力提升是关键。华阴市人民医院外科的医生们也非常认可类似的远程会诊,与上级医院的专家通过具体病例开展研讨和交流,不仅能让患者得到更科学规范的救治,也能让基层医生积累经验、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我们在省、市卫计委指导下,协助一些医院建成了互联网医联体远程视频会诊中心。”杨刚说,通过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让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在线诊疗、远程诊疗、上下级医院转诊与会诊、医疗协作、在线支付与结算等功能,打造“基层首诊、分级诊治、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就医新模式,努力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目标,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好病。

借助“互联网+”

发挥优质医疗资源作用

现在,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和渠道,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得到释放,医生可以充分利用日常休息、休假等时间,通过在线咨询、图文问诊甚至视频对话等形式为患者服务,同时通过互联网医联体为基层医生进行远程会诊、业务培训和指导等。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学廉告诉记者,3年前自己开始借助微医APP等互联网平台协助工作。他说,通过互联网平台,医生不仅可以接诊全国范围内的患者,提高接诊能力,还能让医生快速建立个人口碑、提升个人影响,帮助医生实现“精准匹配”对症的病患。同时,借助平台上患者随访、电子病历等工具,医生可以对其长期对接的慢性病和复诊患者进行更高效的管理。

通过“互联网+”,患者复诊时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发送相关信息就能完成,医生可以给患者发送电子处方,药品可以快递到家。患者不需要再往返医院排队,方便了医患沟通,节约了双方时间。

3年来,王学廉教授通过互联网平台接受了700余例在线咨询,还在网络平台上写了1700余篇科普文章,帮助患者获取正规健康资讯。目前,王学廉教授每次在门诊坐诊时都会有超过5位患者是由线上平台来到线下找他。“虽然一个医生精力有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我们的能力\‘放大’,能够帮助更多人。”王学廉说。

新闻推荐

华山镇孙峰歌:小镇美丽,生活美好

渭南华山镇:仙峪口村68岁老人李淑琴正在为春节“捏”花馍。本报记者郑栋武丹通讯员石超齐华山脚下,白雪皑皑。整洁漂亮的华阴市华山镇仙峪口村张灯结彩,一派喜迎新春的景象跃入眼帘。村民孙峰歌家温...

华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阴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