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化人的皮影情怀

渭南日报 2020-01-10 01:16 大字

骆苏弟李天社

在渭南,有这样一个人,虽不是专职的皮影艺人,但却一直在倾心推动繁荣渭南市皮影艺术,竭力挽救和守护渭南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这就是蔺振杰,他为传承和发扬渭南皮影戏这一优秀民间艺术瑰宝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喜爱皮影戏的影响,对渭南皮影艺术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有深刻的见解和认知,他通过查阅资料、拜访老艺人,与相关皮影专家、文化学者进行认真探讨,确认了渭南皮影艺术是中国皮影艺术的发祥地和繁盛地,是我国民间艺术中最成熟、最完美、最具影响力的门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世界皮影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渭南传统文化的根。他以抢救、保护、推动繁荣渭南皮影艺术为己任,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出谋划策,推介宣传渭南皮影艺术,先后组织出版了介绍渭南清代著名皮影戏剧作家李芳桂故事《李十三逸闻趣事》、皮影戏剧本《李十三十大本》,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临渭区博物馆收购了千余件清代皮影文物。推动成立了渭南市皮影协会,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地市级皮影协会,从此渭南皮影人有了自己的家。在他的领导下,到2011年,渭南市皮影协会下辖华阴、华县、大荔、临渭四个分会和李十三研究会、皮影艺术研究中心,会员发展到300余人。期间组织了四届皮影戏调演,全市十余个皮影戏班社、近百名艺人参加演出,观众达5万余人,对于展示渭南皮影戏的实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皮影艺术的保护意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005年3月,蔺振杰带领班子成员深入各县(市、区)收集资料,制作了《东路碗碗腔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申报书和录像片,向中省申报,使“华县皮影戏”2006年成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6年申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获批为陕西省首批非遗。

他组织研究李十三剧本的专家学者在渭南师范学院举办了“李芳桂戏曲理论研讨会”,50余位参会人员各抒己见发表了李十三戏曲研究的新成果。在2010年,他四处奔走,联系省剧协、省戏曲研究院、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文联等部门,共同策划举办了“相约渭南2010”——纪念清代著名剧作家李芳桂逝世200周年系列活动,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陈彦和市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当地干部群众参加了启动仪式,省戏曲研究院十余名获得“梅花奖”的名演员和皮影艺人登台献艺,场面火爆,观众达万余人之多。2010年9月15日,他带领协会主席团成员联系市委相关部门,在十三村召开了“纪念清代著名剧作家李芳桂逝世200周年”大会,组织市区剧团表演了节目,将遗弃的李芳桂墓迁移到村广场,并立了巨碑。

从2007年开始,他先后指导协会策划出版《渭南皮影丛书》,出版了《华山老腔》《李芳桂剧作全集校注》《李十三研究》三部有关渭南皮影剧种、剧目和研究的书籍,对渭南皮影艺术的宣传、交流、研究及推介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渭南市皮影协会在他任主席的十年里,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充分肯定,市皮影协会多次被市文联评为先进单位,他个人多次荣获市委、市政府文化先进个人,他的“关中皮影刍议”在《渭南师院学报》发表,并荣获陕西省首届学术论文“山花奖”。

2015年后,蔺振杰同志卸任市皮影协会主席职务,但他仍然关心并积极参加协会的各项活动,2017年渭南市被授予“中国皮影艺术之乡”,这是渭南市文联为渭南皮影争取的最高荣誉。2019年,在筹备皮影艺术博物馆时,蔺振杰不畏酷暑,作规划,写文稿,积极参与各项工作。

蔺振杰以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担当,为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渭南皮影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激励我们,如何把皮影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下去。

新闻推荐

华州区柳枝镇群众赶集有了新场地

本报讯(记者刘虹通讯员马雪瑞)12月10日,华州区柳枝镇新建明清小镇的集市上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这是柳枝镇自集会11月搬...

华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