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全域旅游 谱写华州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渭南市华州区委、区政府持续紧扣追赶超越定位,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按照“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逐步实现“文旅一体化”发展,为“富裕、宜居、和谐、开放”新华州建设奠定基础,以高质量发展姿态和担当,助推美丽渭南发展。
乡村蝶变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华州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为民办实事的工作,更是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华州区委、区政府按照渭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美丽道路、美丽镇街、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丽文化“五美”建设三年行动,制定《渭南市华州区美丽渭南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通过道路绿化、农村垃圾污水、改厕、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助推乡村蝶变。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区以项目化、专业化、多元化解决资金、技术和建设层次低等问题,形成了“强强包联、项目统揽、专业施工、多元筹资”的美丽乡村建设“华州模式”。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华州区的农村发展思路发生了转变,村居面貌发生了质变,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变,“美丽转身”的故事俯拾皆是。
9月19日,行走在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虽是秋雨淅沥,整个村庄匍匐着一层薄雾,流水潺潺,村庄镶嵌其中,一幅氤氲袅袅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房前屋后、沿路两旁都建有花坛,郁郁葱葱,整个村庄道路两旁的联排房屋统一粉刷、整齐划一。
从村口沿着新修的柏油路进入村民文化广场,在广场的东侧,是一排神色各异、栩栩如生的华州老腔、皮影石雕,广场的西侧矗立着一座造型别致的戏楼,戏楼与西面的人工湖相得益彰,设计精妙。
据张桥村党支部书记何福善介绍,张桥村与少华山接壤,是个典型的半山区村,村内有明朝华州大地震遗址以及石抱柏、白崖湖等自然景观。如今村里产业以核桃、花椒产业为主,村里人均纯收入达10800元。
近年来,张桥村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人文景观基础建设和村史馆、涝池景观、戏楼等乡村特色建设为主,打造了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华州皮影产业园等相关产业更是带动了乡村游,目前,每天来村里参观的游客达300余人。
“今年我们村依托村里的历史文化优势,力争打造3A级景区,把张桥村建设成旅游观光为主的美丽乡村,让美丽乡村发展带动村民们吃上美丽饭。”何福善说。
“美丽乡村建设,环境做文章,群众是主体,发展是根本。”华州区委书记霍文军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上说道。城镇建设、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华州区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多层次需求,提高乡村便民服务供给水平。
如今,华州区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有序开展,通过完善设施、规范管理、建章立制,全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在大明镇毛沟社区、高塘镇柿村成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的基础上,柳枝镇张桥村、高塘镇江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截至目前,华州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达到4个,上报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3个,确定区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8个。
美丽乡村建设的华州模式,让华州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角落,华州的每一寸土地更加美丽、宜居。
红色旅游
汲取红色力量叫响华州品牌
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如今,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优势,华州区拓宽思路,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文化融入全域旅游发展中,叫响红色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渭华起义革命精神,不仅赋予华州这片土地红色情怀,也成为华州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宝藏。为挖掘渭华起义红色文化,近年来,华州区成立专门机构,先后编撰《渭华起义》《渭华起义英烈谱》等10余种书籍,谱写了渭华起义歌曲《向信仰敬礼》,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渭华起义》,宣传推介渭华起义革命精神。高标准建设了渭华干部学院,面向全国共享渭华起义红色资源。
“华州区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进红色教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渭华起义革命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华州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张霞说。
2018年初,华州区在渭华起义9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前期,成立以规划、住建、交运、林业、水务、文旅等十余家单位,组成的渭华起义纪念馆提升改造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仅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对渭华起义纪念馆、烈士纪念碑进行空间增扩,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美化、绿化、亮化、精品化提升工作,打造出红绿相辉映的红色旅游小镇高塘。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渭华干部学院,打造渭华起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同时,实施渭华起义旧址(指挥部旧址、三教堂、县委旧址)的保护修缮项目,再现渭华起义时期的革命场景,为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提供平台。渭华起义数字纪念馆项目申报立项审批工作已经完成,开始建设。今年上半年,该基地接待游客93.4万人次。
为让红色旅游宣传“飞入寻常百姓家”,华州区还在渭华起义教育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让红色旅游实力“圈粉”。渭华起义教育基地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的创建申报工作,安排专业人员,编写研学方案,完善各项制度科学设施课程,组建研学队伍,提升研学工作软实力。
同时,对研学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改造教学区域2600㎡,宿舍108间,可同时满足500名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渭华起义教育基地先后被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如今,漫步在革命老区,无不感受到红色文化、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和谐共存的美景。266块烈士名录组成的纪念墙庄严肃穆,新扩建的红色旅游路贯通南北,3000亩坮塬绿化赏心悦目。更有竹溪里的小桥流水人家,使游客恍若置身江南水乡。
同时,华州区还推出一批红色旅游主题精品线路和产品,根据市场需要探索推出一批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体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小镇”“红色旅游乡村”等品牌,增强红色旅游发展的后劲与活力。如今的华州,已经在游客心中勾画出开放包容,多元活跃的全域旅游新形象。
特色农业
果蔬产业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华则涉渭,无地不宜蔬,凡蔬之类,无一不备”,明代的《华州初志》就有记载,华州的大葱、山药、大接杏等各类果蔬久负盛名。
近年来,华州区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突出“生态、绿色、安全、无公害”理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
华州区委书记霍文军说:“华州区土地有限,让农业产业走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路子是必然选择,必须把转型升级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下大力气,紧抓不放。”
华州区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园区化布局”的思路,不断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华州区共发展现代农业园区39个,龙头企业20家,注册登记各类合作社504家,认定各类家庭农场158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68人。2018年,全区农业产值达18.3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70元,农业产业呈现出“数量提高、质量提档、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先后荣获“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区)”“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等称号。2018年,全区蔬菜种植总面积31.27万亩,总产量85.2万吨;果业总面积5.5万亩,总产量10万吨。华州区还注册了“与华相宜”“与华无极”“与天无极”品牌,这些从西汉瓦当中汲取的创意,让许多客商对华州及其物产留下了深刻印象。
金秋时节,行走在华州区下庙镇的田间地头,到处是瓜果蔬菜丰收的景象:鲜红的郑3桃挂满枝头,金灿灿的黄金蜜桃硕果累累,翠绿的秋延辣椒,紫色的茄子,红色的普罗旺斯西红柿格外诱人……
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花海,盛开的月季花有粉的、红的、黄的,一团团、一簇簇惹人心醉,这是下庙镇新下社区扶贫产业园辉腾田园综合体种植的200亩树状月季。
据介绍,新下社区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历来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产业发展单一,经济收入较低,群众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园区田园综合体建成后,对原有设施大棚提升改造发展新型产业种植,集中流转土地640亩,发展种植树状月季200亩、软籽石榴100亩、芦笋60亩,温室大棚100亩(种植普罗旺斯西红柿及高端蔬菜等)。成为集生产、育苗、培训、科研、销售、观光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园区建设完成后,帮助带动当地农村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进一步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依托区位优势,把产业发展的重心由传统种植业调整到发展花卉、果蔬上来,进而繁荣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园区负责人孙旭辉介绍。
据悉,近年来下庙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依托区域自然和地理条件优势,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基本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引领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抓点带面,大力发展以有机蔬菜、大棚西瓜和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从提高有机蔬菜和水果品质入手,在“名、特、优、新”上狠下功夫,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有效带动了全镇果蔬产业的发展,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浓墨重彩绘新景,绿水青山带笑颜。下庙镇的产业布局只是华州区农业向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迈进的缩影。积极奋进的华州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叫响红色旅游品牌,提升人民幸福福祉,书写华州追赶超越新篇章。邢雪雪 通讯员 郭梅/文
新闻推荐
推进项目建设 严把工程质量 王瑞峰赴华州区检查渭华干部学院项目
本报讯(记者白冰涛)8月26日下午,市委副书记王瑞峰赴华州区检查渭华干部学院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渭华干部学院项目是王瑞峰包...
华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州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