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皮影戏

渭南日报 2019-09-19 23:31 大字

刘高潮

华州皮影诞生于秦汉,完善于隋唐,流传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为世界皮影之先。皮影发展成戏曲,已有一千多年。有一种说法:“世界皮影源于中国,中国皮影源于陕西,陕西皮影源于古华州。”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皮影被认为启迪了其他剧种诞生,有欧美学者尊它为“中国戏曲之祖,世界电影之宗。”2006年其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又称“灯影戏”,它利用“借光显影”的科学原理,古燃蜡烛油灯碗照明,影人投在布亮子上,艺人边操作边念唱,配合皮影人物成像表演移动,是一种光影透视艺术,古称“隔帘说书”。皮影雏形孕育于周秦,周宣王封庶母弟姬友于镐京近东古华地建郑,成为关中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来华做官、经商、充军、求学之人络绎,各地优秀文化元素汇集,影戏诞生有了土壤。郑人作晷表映像,借光显影随形,用树叶、葛布、绵帛、兽皮剪刻物象“戏耍”,是为萌芽。

相传华州皮影兴于西汉,民谣:“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汉书·外戚传》“武帝招魂”,宋《事物纪原·影戏》详记:汉武帝妃李夫人“倾国倾城”,因病破相避帝,不久作古安葬。武帝北征匈奴凯旋,后念妃成疾。琅琊人李少翁言可招妃魂相会,“只能远观,不可近言。”帝许之。少翁将华州影戏带进汉宫,布帛剪李妃侧像,绸围丈方戏台,夜幕中让帝坐两丈外,他帷帐点亮蜡烛,光映李妃影像,口呼“臣妾拜见皇上!”似是而非,若隐若现。帝跳下龙榻曰:“是耶非耶,何姗姗来迟?”这是演皮影最早文字记录。皮影为剧,还不断融入占卜傩舞,手影剪纸,杂耍民调,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门类艺术,唐代才形成独立完整的表演体系。

华州皮影兴盛外传,始唐王弘扬佛法,采取皮影说唱形式,在民间演唱推广佛教,皮影借传经得到完善扩充,有了成熟的戏剧形式。《封氏见闻记》载,皮影“隔帘说书”,传遍中原和西南地区。宋经济繁荣,影戏红遍南北。《清明上河图》8处画有演皮影的勾栏瓦肆。《东京梦华录》载:影戏不避风雨“尽皆繁盛浩闹。”各地正月十五灯节影戏最盛。后来发生靖康之难,金国掠走北宋钦、徽二帝,百官三千,杂耍影戏班150余家,皮影传到东三省。宋高宗南渡,部分艺人追至临安(杭州)。

明清皮影鼎盛,山陕派主唱碗碗腔,其代表华州影戏最为经典,演唱以少胜多,5人一班戏,“前声”生末净旦丑一人唱,还要弹琴打板敲鼓;“签手”一人操作,最多两手挑出12个影人表演;琴师“上档”司硬弦,拉板面二胡兼帮腔对白;“下档”拉板胡兼择签子;“后槽”主敲碗铃、梆子,负责勤杂,大家各司其职,锣号铙钹弦索多种乐器全包,号称“五人忙”。华州碗碗腔,以铜碗铃打节拍,属丝竹伴奏轻音乐,腔调一唱三叹,文戏托腔清雅,委婉生动;武戏高亢激昂,喊声如雷。渭河滩也唱老腔皮影。挑签手娴熟,“全凭十指逞诙谐”,影人顿足捶胸跑跳打坐,腾云驾雾行船走马活灵活现;特技表演抽烟打伞砍头变脸、手起刀落血肉模糊。武打戏常演《闹天宫》《鸳鸯楼》;公案戏以《包公大审》最经典;爱情戏首推《金碗钗》。当时富户养班社,华州有百余家,一个班社能演皮影本戏150余部。

华州皮影造型“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形貌夸张巧变,神似美观;材质用上等黄牛皮,制作推皮走刀,绝技精到传神;刨皮、画稿、雕刻、上色、连缀工艺完整。皮影头茬、身形、云朵、布景格式固定;影人精雕细琢,忠奸美丑性格分明;纹饰雪花富花、星眼鱼鳞、松针云水、卍字缠枝、渔网拉丝图谱规律。正面人物头脸阳刻大镂空,形态眉清目秀,落落大方;反派人物阴刻重彩,奇怪诡谲;敷彩红绿对比强烈,晕染过渡自然。明代兴起观赏性皮影,只为装饰房间建筑,创制出成套精品,如《魁星点斗》《孙悟空闹天宫》《钟馗嫁妹》《龙王銮驾图》等。华州皮影整体突现四大艺术特点:造型丰富优美;雕刻细腻多变;染彩炫丽厚重;唱腔动听委婉。

清代出现专业皮影剧作家李芳桂,其先祖为大张社(华县下庙)人,他一生创作“十大本”,其《火焰驹》仍活跃在皮影舞台。演皮影简单方便,是乡下人娱乐的尚好形式。单说搭戏台就有“九长(椽)九短,两张方桌,四块楼板;五张芦席一卷,三条皮绳一绾;门脸撑块帐子,中间吊个灯盏;十五分钟搭婵,啥事不用你管”的歌谣,半小时准开戏。所以民间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唱皮影,相当一批人把唱、刻皮影作为养家糊口手艺。

近代华州皮影时起时落,社团降到不足20家。1949年后,党和政府重视,华州皮影班社恢复到50余家,以光华、光明、光艺、光庆戏班为翘楚。演艺头人财娃李俊民,演唱旦角出神入化;秃子潘京乐嗓音清雅细疏,《周仁回府》甩帽子堪称一绝;四喜魏振业壮声如雷贯耳,《下河东》酣畅淋漓;五喜李清玉腔调苍凉悲壮,开口如泣如诉;官狗刘赶年演唱《打渔杀家》,沙哑嗓音急促明快;签手郝炳黎,操演《雪艳渡江》,腾挪飘摇出神入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了,专唱八个样板戏《红灯记》《常青指路》等,华州人又新创作出一批现代、历史剧《红灯照》《小刀会》《血泪仇》《两口顶嘴》等以及水浒系列剧、西游记系列剧,这些同样受群众欢迎。华州皮影连年与国外交流,受到全球各色人等喜爱,近年英美法意等30余人,拜华州皮影艺人为师,学习表演,皮影成了传递中外友谊的桥梁。

改革开放以来,皮影受到电视、网络冲击,演唱空间萎缩,但山塬乡村不衰,民间祝寿、完灯、过满月、奠三年,忙罢秋罢,时节集会都唱皮影。有心人看到危机,自筹资金探索与现代传媒结合,改进皮影表演技艺,渗入声光化电,提高演艺效果。并开发卡通、动漫和美术装饰皮影,把皮影元素拓展到文化衫、戏剧装、箱包用具以及挂件、摆件多个领域,使“戏剧活化石”以美术形式,走进千家万户。

近年来华州皮影推陈出新,近现代制作中,从业者千人,农闲时达到两三千人,作品从影人向美术皮影、摆件、挂件领域扩展,涌现出一批皮影雕刻大师,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皮影作为华州的“四大产业”名片之一,生产、演出已具规模,皮影作品畅销世界五洲,被多国文化艺术学术研究部门收藏;华州传统皮影戏班代表中省市对外演唱,出访过亚非欧美多个国家地区;发展中涌现出宏权创新皮影团,演出现代、童话、卡通皮影,参加国家乃至世界性大型艺术活动展演,足迹遍布欧亚,深受国际社会好评,为华州皮影再创佳绩。

新闻推荐

推进项目建设 严把工程质量 王瑞峰赴华州区检查渭华干部学院项目

本报讯(记者白冰涛)8月26日下午,市委副书记王瑞峰赴华州区检查渭华干部学院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渭华干部学院项目是王瑞峰包...

华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