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秦岭生态脊梁
——华州区金堆镇国有生态林场矿区复绿的那些事儿
渭南日报记者 史王萍 左超君
“没有水,没有土,在山上栽活一棵树真是太难太难了!但是,当看到我们栽植的油松已经变成一片绿海时,心里激动得很……”一说到树,华州区金堆镇国有生态林场的工作人员张宇哲激动不已,黝黑的脸庞上呈现出孩子般的笑容。
望着500多亩全部成活的小松树,在华州林业系统工作近30年的井孝民打开了话匣子,激动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他说:“这里曾经是金堆镇马拉沟成型的矿渣堆,5年前,我们林场职工在这里栽植油松、刺槐3万余株,开展矿山恢复造林探索。现在我们栽的树活了,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井孝民说的一点都不夸张。
在秦岭腹地,一座青山要完全复绿需要20年至30年时间,而树木成林、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则需要更长时间。如今,华州区林业人通过对废弃矿山覆土植苗,用了五年时间才看到这一片初绿,让人们看到了矿区复绿的奇迹。
而这奇迹的背后,是58名林场工作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坚守和付出。
巍巍秦岭,亘古绵长。
华州区金堆镇国有生态林场位于秦岭华山支脉,面积15.9万亩,森林覆盖率83%,活立木总蓄积66万立方米。生态林场经营范围横跨秦岭华山支脉南北麓,与全区120万亩集体林穿插,大小76块,绝大部分分布在华山支脉华州区段30多公里的主梁两侧,说其是“秦岭华山支脉脊梁上的国有林场”一点儿也不为过。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珍贵,我们不容许任何人破坏它!”对于林场的保护工作,井孝民异常执着。因为他们的骨子里始终保持着对大山的崇敬和对山林的热爱。他说,以前,人们对自然无休止地索取和无序地破坏,虽换取了短暂的利益,却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失衡。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华州区国有生态林场经营的林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已知木本植物有81科192属398种。主要树种有秦岭冷杉、红豆杉等珍贵名木,还有细辛、菖蒲、党参等珍贵中药材。野生动物兽类17科50多种,鸟类45科179种。
这些大自然的宝藏,就是林场务林人守护青山绿水的斗志。
至今,张宇哲还清楚地记得那时整治乱砍滥伐的情景。
2007年,华州区集中开展整治乱砍滥伐工作,当时他还是寺坪检查站的一名工作人员。
“晚上12点后大栗西有人要走货。”得到这一线索,检查站立即联系林场,随后8名务林人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在现场发现一辆三轮车已经装满了木椽,4个人正在装货。他们迅速上前制止,并带回站里询问情况。
正当他们走至半山路上,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一辆面包车横在路中间,同时从车上下来了6名大汉,手里拿着棍棒,气势汹汹地拦住了他们……
“即使到了这种危急时刻,我们依然临危不惧,因为我们是正义的。”回忆十多年前的事,张宇哲仍心有余悸,“我们苦口婆心地向他们讲法律法规,摆事实讲道理。通过批评教育,偷伐树木的人认识到了自己犯法行为的严重性,最终接受了处罚。”
这只是务林人工作生活的冰山一角。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惊心动魄的情况不常有,而常有的是日复一日在山林里与树为伴,以山为家,常年累月地奔波在深山老林中。他们心中明白,肩上背负着禁止偷砍乱伐、森林培育、森林防护的使命。
“远看像烧炭的,近看是林站的”,这曾是人们对务林人的生动描述。他们冬春巡山防火,夏秋割灌木育林,有时一天步行几十公里山路,有时饱受烈日和暴风雨的袭击。没有路了,他们就用木椽和藤条简单搭建一座桥,饿了就搬来几块石头盘灶生火做饭,没有菜就随身携带一些榨菜干粮,渴了就趴在小溪边喝口水……
他们扎根在秦岭这条生态脊梁上,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着这里的每一棵树木,每一株小草。巡山防火、防虫,砍灌木清理林下杂物,补植补造,保护野生动物。他们饱经风霜,采取简单原始的抚育方式,尽心尽力地促进国有林区森林植被恢复和树木生长,一天下来常常满身疲惫。但是,他们守护秦岭生态脊梁的决心,以及保护这里一草一木的初心,依然鲜活沸腾。他们始终如一,一往无前,人人努力奋斗着,快乐着!
沿着盘山公路,越过老爷岭一公里涵洞,穿行大敷峪60公里的崎岖山路,回望秦岭华山支脉的生态脊梁,记者心潮澎湃、思绪纷飞,不禁在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中,生态林场承担着最直接、最关键、最具体的使命和任务。华州区国有生态林场,不仅仅只是一片林,它是发展绿色生态的一张名片,更是我们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例。愿他们的绿色接力棒继续传递,盼他们的守护精神传遍三秦大地。
新闻推荐
6月28日,华商报记者从陕西省纪委监委获悉,日前,渭南市华州区委原副书记、区长白晓林主动到省纪委说明自己的有关问题。经中...
华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