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迟到四十年的鞠躬

三秦都市报 2017-12-29 02:15 大字

阔别40年后,管晓宏给自己的启蒙老师送上迟到的鞠躬

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西安交大电信学院院长管晓宏教授当选为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这位学贯中西的业界精英,和50后同辈人一样,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波折人生,演绎着个人的励志与传奇;寻找启蒙老师四十年的经历,传承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美德,他的成长更是见证了国家和民族走向文明富强的艰难历程。

A 人生第一师

1955年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的管晓宏,幼年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西安。1966年又随家人迁到渭南市华县(现华州区)莲花寺的一家工厂。他的求学之路就从莲花寺小学开始。

刚上完小学四年级“文革”开始,很快学校就停课关了门。管晓宏两年后“跳级”到3个年级合并在一起的一个附设初中班里插班,但是学校没有教科书,也没有初中老师,学生们大多数时间就是参加“学农”活动。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上了一年多,管晓宏很快“中学”毕业,彻底失学了。

40余年后,管晓宏院士追忆自己四年小学、一年多初中的求学经历,连称多亏遇到启蒙自己的“人生第一师”——庄家玫老师。

1969年初刚开学,管晓宏和他的同学们终于有了中学老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的庄家玫几经辗转调到莲花寺小学,教授初中化学和数学课。

庄家玫老师上的第一节化学课,管晓宏至今还记忆犹新。她打开初中化学课本,开始给学生讲什么是化学、分子和原子。还从工厂医务所和车间要来了一些瓶瓶罐罐和试剂,在简陋的农村小学课堂上为学生上起了氧气制备和助燃等实验课。

在成为大家之后,管晓宏依然表示,“是庄老师第一次在正规的课堂上,把我带进科学殿堂。”

搬家到乡下后,管晓宏为了听庄家玫老师的课,每天往返5公里跑步上学回家。“我中午没地方吃饭,庄老师就把我带到教师灶上,或者在她宿舍的炉子上,把我带的馒头和红薯烤得热乎乎的。”

1970年春天,管晓宏被转学到乡下父母身边。告别的那天,这一对师生在办公室里畅谈了整整一个上午。

庄家玫语重心长地对管晓宏说:“你可能没有机会上完初中,也上不了高中了,但不要灰心,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完全可以找来大、中学生的教材和自学数理化小册子继续学习。”

管晓宏当时很想给庄老师深深鞠一躬表示感谢,但不成想这个感谢,竟是在40年之后。

B 自学考上清华的文艺少年

1970年7月,不满15岁的管晓宏成了华县柳枝公社的一名工人,他花了几块钱买了根竹笛,无师自通学会了吹奏,并且凭借这一特长,被招进企业的宣传队。

管晓宏想着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庄老师,得知宣传队要到华县人民剧院演出,特意写了一封信,邀请庄家玫看演出。

“那天我特别卖力,笛子独奏返场三次。但是演出后我在剧场没有等到庄老师。”四十年后管晓宏才知道,庄老师根本没有收到他的信。

半专职的“演艺生涯”断断续续好几年后,管晓宏干过木工、钳工、车工。他也想把乐器演奏捡起来,可是185元一支的长笛比一辆自行车还贵。

“我就只剩下庄老师说的自学数理化之路可走了。”管晓宏相信,靠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改变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复兴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遵照庄家玫老师临别时的教诲,管晓宏借来教科书,从小学课本开始自学。他学完了初中、高中的全部数理化课程,还初步自修了微积分、理论力学、电工学等大学课程,做了教科书中的大部分作业,用过的笔记本和作业本摞起来有近1米高。

1977年恢复高考后,管晓宏马上报了名。那年12月9、10日,他平生第一次在印好的试卷上答题。

1978年春节前,管晓宏收到了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成为华县唯一被清华大学录取的考生,此后他在清华度过了本科、研究生7年的求学时光。

C 40年寻师路

“我第一志愿就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当晚彻夜未眠,特别想马上告诉庄老师这个好消息。”管晓宏告诉记者,这次写了一封挂号信给庄老师:您对我期望的第一步我做到了。但是信被退回来了,原因是查无此人。最后才知道庄老师已经调走了。

失学8年的管晓宏非常珍惜再次走进课堂的学习机会,他再次发挥自己的自学优势,机械制图和复变函数都通过了免修考试。

从未接触过外语的他,从ABC开始学习,当时写了一篇名为“MyChemistryTeacher”(“我的化学老师”)的英文小小说,是以庄家玫老师的故事作为素材的,被中央电视台选中,登在《星期日英语》的期刊上。

1985年4月本科毕业后,管晓宏回到西安交通大学工作三年,工作之余,他多次骑自行车去庄家玫老师毕业的陕师大打听消息,因为不知道庄老师丈夫的名字,在西北大学寻找的结果也是一无所获。

之后,管晓宏又到美国留学,他的导师、著名华裔科学家陆宝森教授高度评价他是“该系成立15年来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1993年5月,管晓宏获得博士学位时,被美国当时最大的电力公司——太平洋燃气与电力公司聘任为高级顾问工程师。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条件很艰苦,随着改革开放,整个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95年7月,管晓宏辞去了美国的职位,回国到西安交通大学工作。他说,自己愿意和中国人一起爬坡。

作为老师,管晓宏教授治学严谨;他让本科生参加科研,率先给理工科学生开设表达课,同时传授论文写作与发表、演讲报告、求职信等规则和方法。

“我也是教师,同庄老师的职业一样。我要向她学,去铺平我自己学生的人生道路,这一点非常有意义。”管晓宏回国后依然在搜寻庄家玫老师的信息。1998年和2008年,他作为电视台的受访嘉宾谈高考和改革,在节目最后呼吁知道庄家玫老师情况的观众跟电视台联系。

D 迟到的感恩

转眼到了2011年,距离管晓宏第一次给庄家玫老师写信请她看演出,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那年暑假前,西安交大的小杨老师无意间通过在公安部门工作的同学,从户籍信息系统中找到了庄家玫的家庭住址。

一月后,管晓宏专程飞往北京,拜见启蒙老师庄家玫。“我从未给庄老师鞠过躬。这一次我先把这一课补上了。”70出头的庄家玫老师已经对40年前的这个学生没有什么印象。管晓宏坦言,毕竟自己和庄老师相处不到一年,而一个老师一辈子,可谓桃李遍天下。

谈及40年来锲而不舍寻找自己启蒙老师的经历,管晓宏解释说,尊师重教、知恩图报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根基。“庄老师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一辈子恪尽职守,每次总结工作只谈不足。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像庄老师这样默默无闻一生的普通老师,他们传授给学生知识,还用言传身教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用自己的青春和工作,铺平了千千万万个孩子的人生道路。”2014年9月第30届教师节之际,管晓宏应邀参加在陕西师范大学终南音乐厅举行的专场音乐会。他邀请庄家玫夫妇作为特邀嘉宾,一起观看自己迟到43年的演出。

演出最后,在音乐声中,管晓宏手捧鲜花走下台,来到坐在观众中间的庄家玫老师身边,给阔别43年的老教师献花、深深鞠躬。全场观众被这一幕感动了,给这一对师生回报热烈的掌声。

管晓宏的同事在微信中说:“艺术与科学的交汇专场音乐会震撼了全场、更是感动了全场。因为一个学生为了把这场音乐会献给他的启蒙老师,寻找等待了四十三年,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此情此景,令多少人为之动容。”

庄家玫老师事后高兴地告诉自己的学生管晓宏:你是对我一辈子教师生涯的最高奖赏。管晓宏说,作为学生,还有什么能比让老师高兴和欣赏更幸福的。

本报记者徐标 孙涛

新闻推荐

陕西省近日新增6名两院院士 华商报今起陆续推出事迹报道 中科院院士管晓宏:自学上清华 寻恩师40年

>>开栏语近日,陕西省6名专家当选2017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都在各自的教学和科研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即日起,华商报推出系列报道,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报道。院士简介管晓宏,1955年...

华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