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间风筝精品“飞入”市博物馆

天水日报 2017-11-03 10:13 大字

赵璐璐

风筝起源于中国,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玩具,放风筝也成为了百姓喜爱的一项休闲活动。古城天水就有这样一位“风筝大王”,他不但爱放风筝,而且爱做风筝,并乐于将自己所做的风筝赠予社会。9月30日,刘光中老先生来到天水市博物馆,将自己精心制作的38只精巧的风筝捐赠给了市博物馆。

出生于陕西华县的刘光中老先生现已年过80,他自小喜爱风筝,自扎自放,但后来因为工作原因,爱好被搁置。1983年,刘光中在《人民画报》上看到“全国第一届风筝比赛”的消息后,童年做风筝、放风筝的美好记忆被再次唤醒,他决定重新放飞梦想,享受风筝带给自己的那份最初的简单、快乐。转眼30多年过去了,刘光中已与风筝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刘光中的风筝均为纯手工扎制,从选取材料、剖削竹条、扎骨架、整形、贴面、绘画、绑放飞线到试飞、放飞,他都亲力亲为。他扎制的风筝不仅题材丰富、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更重要的是集观赏性和放飞功能为一体,起飞灵活。这些年来,老先生亲手扎制的风筝不少于200只。刘老先生的女儿说:“父亲做事与做人一样,必定要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好状态,这也是我在老父亲身上学到的可贵精神。”

在担任天水风筝协会副会长的20年里,刘光中的作品曾被省市电视台、《天水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可谓是天水市的“风筝达人”。刘光中告诉记者,软翅“雄鹰”是他制作的最大的风筝,直径2.4米,造型雄威,翅膀可以拆卸,放飞时好像真的雄鹰在空中翱翔盘旋,偶尔也会招来真的鹰,在“雄鹰”四周徘徊几圈。而“燕子”是他制作的最小的风筝,直径仅为20公分,放飞在高空中,也曾招来真正的燕子,可见刘老先生制作的风筝有多么栩栩如生。

1992年3月14日,刘光中首次个人风筝展在天水市文化馆举办,54个品种56件参展作品引来2800余人前来观看,让天水人对风筝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刘光中说:“风筝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为后人存留下来,这是我捐赠的初衷,也是我的心愿。”

“天水社会各界向市博物馆无偿捐赠近4000件藏品,但捐赠风筝还是第一次,我们非常感谢刘老先生的个人捐赠。同时我们希望社会上有藏品的市民能积极向博物馆捐赠,在丰富馆藏的同时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市博物馆文物保管部主任王焕新说。

新闻推荐

金秋赏叶 错过就要等一年

一夜秋风过,满城尽是黄金叶。这个季节,除了黄灿灿的银杏叶,红叶也正是观赏的好时节。这样美丽而诗意的季节,错过最美的银杏叶、红叶,就像错过了整个秋天。错过了,又要再等一年。备好相机,赶紧去定格这金...

华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州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