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天下传播文化 合阳“行乞游学”珍贵资料评释
雷强民
2021年国庆节,阴雨连绵之后,突然有了放晴的天气,应合阳县百良镇陌西村王家两兄弟邀请,我们一行七人前往王家大院考察。
王家大院门前,一棵高大葱绿的古槐给老宅院增添了几分庄重和肃穆。缩间门楼上所雕刻的一组精美木雕两侧是云龙飞舞、昂首腾飞,尽显宅院之盛;竹节图案之上,琴棋书画、如意平安、吉庆有余、梅瓶雅逸,尽显君子之风。门楣上“畊读第”三个金黄色的大字非常醒目,苍劲有力,垂训后代。
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门房里的梁铭文清晰地记载着:“大清宣统二年(1910)岁次庚辰四月初旬立柱上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的字样,屈指已有111年了。
最为新奇的是在大门外的影壁上,我们发现了古代文人骚客留下的“行乞游学”遗墨。“游学”本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求学方式,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游学的形象写照。
中国的“游学”精神溯源于孔子,他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学识,培养品格,开阔眼界,是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最著名的规模游学活动。可以说,没有孔子的游学经历,就不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郦道元是我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地理学家,他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多次在全国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土人情,搜集神话传说。他的游学经历,为以后编著《水经注》打下了深厚基础,《水经注》才能名垂千古;《蜀中名胜记》载:唐朝诗人“李白少时,游学彭山”成就了“铁杵磨成针”的典故。李白一生游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为中华文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他走到哪里,诗就留到哪里,诗歌文化就传播到哪里。
“行乞游学”是指“游学”靠“行乞”支撑的一种形式。在封建社会,穷苦读书人或者失业的私塾老师,迫于生计,往往会选择到大户商号、地主、富贵人家登门求得施舍,做起“叫花子”来。但不同的是,他们最后通过送对联、题祝词等文化交流的方式予以回报,表达谢意。用这种方法求生存,称为“行乞游学”。
看看陌西村百年老宅院,大门外影壁上就有“行乞游学”留下的遗墨痕迹。用湿抹布擦拭之后,门道影壁上清晰可见的历史记忆显露出来。据王家两兄弟言,曾祖母曾说过,当年门房竣工答谢匠工时,有几个文人游历至此,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临别时在门洞影壁上题诗以示感激之情。这些游历文人题诗的墨迹被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一)
门楼大又宽,骡马槽头拴。
置下千顷地,富贵万万年。
这首诗题写在西影壁中间1.7米高处,可见题写者个子较高。浓墨饱蘸,字形大气,保存最完好。前两句“门楼大又宽,骡马槽头拴”是对王家曾祖父创立的殷实家业予以盛情赞誉。后两句“置下千顷地,富贵万万年”则是对主家的美好祝愿。王家曾祖父时值壮年,在兰州市内经营中药铺生意多年,给大家庭捎回银两,由大哥领头建造了四合院供自家居住。遂后又积十余年的努力,给自己两个儿子盖起了东、西两个四合院,两边又各置一小偏院做马房。西院门额“畊读第”至今犹在,东院砖雕“耕读传家”不幸被毁,仅存残迹。
(二)
府门高有宽,舍饭舍衣衫。
积福生贵子,个个坐京官。
这首诗题写在东边墙上1.5米高处,可见题诗者个子较矮。字形秀气,对主人“舍饭舍衣衫”感激涕零,使人不由联想此人当是个穷书生。从全诗的恭敬语气看,此人应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前两句“府门高有宽,舍饭舍衣衫”是对王家曾祖母设宴款待、赠送衣服的感激之语。后两句“积福生贵子,个个坐京官”是对这个慈善人家的真诚祝福。王家曾祖母帮助曾祖父治家理财,买院盖房,下育二子,读书耕田,对外善待客人,说明她真诚尊重文人雅士、心胸宽广、不吝惜钱财。
(三)
贵府大厦新,家中产黄金。
置下千顷地,富贵万代春。
第三首题诗写于西影壁边砖墙上。可以看出,这是恭维王家的话。“贵府大厦新,家中产黄金”意思是说王家建设得很好,是个书香门第。“置下千顷地,富贵万代春”则是添置了很多土地,一定能造福子孙后代。
第四首诗能依稀辨识的是前两句“门楼盖新,家出贵人”字写得很有功底,后面字迹模糊不全,待进一步考证。
这几首诗,几种笔迹,几种口气,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展示出了王家当年的繁华盛况,及先祖宽厚待人的高贵品质。昔日徒步行走远游天下,从师求学,传播文化;今日交通发达畅游世界,游学四方。过去泼墨题壁留诗,今日网络留言题字。时代在变,形式也在变,但游学的精神永远不会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勇通讯员梁翠)“各位村民注意了,请大家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红事停办,白事简办……”“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佩...
合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