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老槐树遐思

渭南日报 2022-01-14 00:54 大字

郭发红

近日,一师友做客电台话题节目,谈到了老槐树遍植渭南,根深叶茂,也是思乡之树,引发了笔者对渭南老槐树的诸多联想。

护林县尉

唐贞元年间(785-805年),财政官员给渭南县尉张造下文,要求砍伐两京官道的大槐树。“两京官道”即京都长安到东都洛阳的道路,渭南县城正处其中。大道两旁盛植槐树,郁郁葱葱。张造认为这是砍伐“官槐”,极为不妥,他上书直谏。理由大致有:官槐来之不易,利国利民;昔日唐高祖西行入关,唐玄宗泰山封禅,都在这槐荫下歇息。《诗经·甘棠》讲召伯曾于甘棠树下办公,后人为纪念他而舍不得伐树,这叫“甘棠遗爱”,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又何必呢?申诉成功,渭南槐树得以保全,张造被誉“护林县尉”。

张造所言“官槐”,指官府植于官道旁的槐树,以两京官道最为显赫。如槐树栽到了大街两旁,那就叫街槐,街则称槐街、槐衙或槐衢。说到“衢”,又引出一个和张造同时代的“九衢”之事。

贞元十四年(798年),吴凑担任京兆尹,此人谨言慎行。时街槐见少,职能部门以榆树补栽。将近古稀之年的吴凑发现后,马上像换了个人似的,厉声喝停,即令换栽槐树,末了大喊“榆非九衢之玩”,意即榆树根本配不上这九衢大街的气势。“槐衢”之称声闻于天。衢指四通八达的大路,九衢即言这些道路纵横交叉。渭南县城,地理位置特别,历来也是两京官道中的重要驿站和行宫。今日,渭南县城大门石刻“三秦要道,八省通衢”的楹联仍清晰可见,而门前的东风大街,槐树葱茏,似乎为感恩护林县尉而痴情守望,抑或伴随着渭南人民从古到今,从今到明。

“国槐”“家槐”

其实,“官槐”渊源深厚。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合阳美女太姒嫁给了周文王,生养十个儿子,尤以武王和周公名垂千古。武王灭商建周,周公制礼作乐。周公是“文化始祖”,周代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周礼》《尚书》记载,周廷外面栽植三棵槐树,这叫“面三槐,三公位焉”,意为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位国家重臣,分站于槐树之下,和周天子共商国是。通俗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好汉是周天子,三个帮便是三公大臣。槐者,怀也。周天子胸怀天下,三公大臣既“怀玉”又“怀才”,即德才兼备,忠贞爱国。另有,槐木通灵。灵指灵星,又称天田星、龙星,主农事。农事不离土,犹如鱼儿不离水。祭祀槐树便是祭祀土神,农神后稷配食。土神称“社”,农神为“稷”,槐树喻社稷,代指国家。“国槐”“家槐”之谓,赋意家国天下,也代表着高官显贵。

槐市遗风

西汉末年,京都太学附近兴起了一个读书市场。数百行槐树下面,学子书声琅琅,文人侃侃而谈,还有书籍、文房等一应物品,交换买卖,遂称“槐市”。人们感叹:槐者,官也,学也。但槐市随着王莽新政的覆灭很快没落,直至东汉华阴人杨震横空出世,“槐市遗风”为之一振,同时杨震也是集“学”与“官”于一身的光辉典范。

杨震,字伯起,名门望族,但他过早失去了父亲。大约20岁起,杨震承父业,开始教学生涯。他先在华山脚下的牛心峪口,一边奉养母亲,一边利用父亲生前学馆收徒。他像孔子那样,有教无类,故求学者络绎不绝。《华岳集》记载:“杨震微时,居此教授生徒,学者从之如市。其地多槐,因名槐市。”母亲去世后,杨震于华岳庙和今天的河南灵宝设馆传书。杨震从教30年,学生累计过3000人。学生中虞放最有名,他于汉桓帝时,官至司空。时人誉杨震为“关西夫子”。

杨震50岁后步入仕途,汉安帝时期晋职司徒、太尉。当时官制三公即指太尉、司徒和司空。尤为难得的是杨震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分别在汉桓帝、汉灵帝和汉献帝时,均履职太尉。

李白诗云:“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华阴杨公祠前殿楹联有题:槐市遗风留善政,潼亭遗迹尚堪书。

指树而怀之

京兆尹吴凑叫停了“以榆补栽”,而令换栽槐树。两年后,吴凑去世,后人“指树而怀之”。槐者,怀也,怀念故人,怀念亲友,怀念家乡。

渭南三贤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北宋名相寇准均与槐树紧密相关。

元和九年(814年),白居易结束了为母守孝的悲凉时光,回到长安,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总算未来可期。谁知第二年发生了宰相遇刺事件,他涉嫌“越职言事”,南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后来,白居易作诗《早蝉》,“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大意是回想以前在太子府当主任时,总在槐花树下听听蝉叫,如今思绪万千,惆怅满怀,想着家乡亲友天各一方,直让人在这湓城之地魂牵梦绕。宫槐即宫中栽植的槐树。云树代指亲友离别,这应是白居易化用了杜甫《春日忆李白》的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亦是“云树之思”。我们有理由相信,杜甫诗“渭北春天树”该指渭北老槐树,而白居易的“云树”之树当是渭南老槐树。

几年后,年近半百的白居易赴任忠州(今重庆市)。思乡返归之情尤甚,遂诗《庭槐》。该诗如下:

南方饶竹树,唯有青槐稀。十种七八死,纵活亦支离。何此郡庭下,一株独华滋。蒙蒙碧烟叶,袅袅黄花枝。我家渭水上,此树荫前墀。忽向天涯见,忆在故园时。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树木犹复尔,况见旧亲知。顾名思义,庭槐指栽植于庭院的槐树,而青槐则是说这些槐树历经风雨,依然繁茂,青色浓郁。白居易诗作直白而深情,槐树虽广为栽植,但那是长在北方家乡的故土上啊,这儿哪有呢。

民俗作家王安宁《话说寇准》介绍,北宋名相寇准孩童时,田里捡到一棵槐树苗,他小心翼翼地连土挖起,栽在了生他的地方——临渭区官邸镇朱家村(现叫名相村)。小寇准伴随着小槐树茁壮成长,他学会了上树,学会了在密密麻麻的树杈中掏鸟蛋。随着寇准的官越做越大,这槐树也长得欢实,“夏日里它巨大的树冠遮天蔽日,树荫下可停放四五挂大车,成为村民乘凉闲聊的好地方”。

景德三年(1006年),46岁的寇准被免去相职,到陕州做了知州。寇准惦念家乡,惦念着那棵手植槐,他沿着昔日的两京官道骑驴返乡。乡人奔走相告,簇拥着寇准聚于他的手植槐下。

寇准数被贬谪,62岁时抵达南滨雷州,次年病故。其诗《冬日北斋》能反映他的怀乡深情。诗云:

寒风飒飒响庭槐,爱日明窗坐北斋。

闲忆故山归未得,旧游时展认云崖。

寇准再次阐发了白居易的“庭槐”之义。庭院中的槐树被寒风吹得飒飒作响,期盼着阳光照在面南的书窗。同时,寇准拓展了唐末诗僧贯休的诗句“忆山归未得,画出亦堪怜”,他眼前浮现的是7岁随父登华山的情景,那时少不更事,居然诗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现在物是人非,逝者如斯……

天下第一槐

一日,笔者游览潼关古城。导游指着西门外的一堆槐树桩,煞有其事说,曹操割须弃袍的故事发生在这里。马超策马追杀曹操,曹操绕着槐树转圈。马超一枪刺过去,不想刺到槐树上,急拔下时,操已走远。导游继而叹息,老槐树被砍了,可惜啊!似乎有人要追问,因为《三国志》没有“割须弃袍”的事。但大多数人可能在想,假如没有这槐树,历史岂不是要重演!如此想来,大伙极不尽兴,嚷嚷着要看到古槐才算。于是,导游又领着大家来到了桐峪镇的上善村,这里赫然一棵老槐树,它的身份证是一块蓝色铁牌标志,上面载明距今1700年。树高17米,树围3.1米,树冠覆盖面积150平方米,树形如伞,生长茂盛。按时间推算,这棵树大致落在了西晋时期。游客刨根问底,导游语焉不详。

岂止上善村的老槐树难以说清,就连号称“天下第一槐”,改村名冯家山村为“古槐村”的白水县林皋镇的老槐树,也有两说,一说是汉槐,距今2000年;一说是唐槐,距今1400年。无论何年,槐树的传说多有悲情。妙龄女子借槐避雨,与男子一见钟情,遂拜槐为媒,结为夫妻。但好景不长,女子被狂风卷了去,男子殉情以撞槐。村人在槐树下,为他们举行了葬礼。槐树三年绿叶不落。再后,这里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相形之下,最值书写的是合阳县城关镇七里村(旧时又叫“大槐庄”)的老槐树,合阳县绿化委员会给它的身份认证是:树龄1500年。树下石碑刻“七里古槐”,村民说这树要8个成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更为注目的是“三部尚书”张大有是本地人,雍正皇帝奉他为师,并多次题诗、题匾褒奖他。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张大有为母守孝期间,著文《大槐记》。

张大有称他家周围有6棵槐树,而他家先祖种下的这棵大槐树自是亲切。这棵树根深蒂固,“拔地横出者,如龙行,如虎卧”;这棵树“千枝万叶,骈罗四布,俨若垂天之云,荫地数亩”。张大有坦言,说他走过很多地方,包括燕赵齐鲁,江淮之地,还有边塞沙漠,“所见佳树珍木奇葩异草,不可胜记”,但都没有家乡的槐树“多且盛”。他动情言说,“虽二十年间,仕宦于朝,而槐之形神,未曾不往来于梦寐,而不能忘也”,最后他殷殷祝福,其家国情怀感人肺腑。文字如下:槐固佳木,人尤物灵。愿居斯土者士无荒厥学,农无荒厥田,工若商无荒厥业,日新月盛,以与此槐永茂于无疆也。

这是说,槐树本是吉祥树,而人比树更通灵。祈愿家乡读书人不荒学业,农夫不荒田地,做工和经商者不荒生意,大家日新月异,收获满满,这样就可以和大槐树一样茂盛,福荫子孙,而大槐树,则让游子思念永远。

新闻推荐

疫情无情人有情 大爱之举暖人心 合阳县信用联社爱心慰问全县245个疫情防控监测点

通讯员魏志强隆冬时节的合阳,气温骤降,寒风刺骨,但丝毫未能动摇人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坚定信念。各村(社区)在主要路段、...

合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