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黄土地 传承合阳民俗文化 老党员史耀增的初心与坚守
本报记者 王乐
在合阳县坊镇和阳村,有这么一位老党员,仅靠一辆自行车、一支笔、一本笔记本便勾画出俯身基层研究当地民俗文化的大半生,他是全国著名的民俗文化专家——史耀增。
4月7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采访团一行来到史耀增家中探望拜访。今年76岁的史耀增已有49年党龄。
“当时我是村里民兵营的副营长,平日里带着大伙一起在工地上打坝。在我写了28次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后,终于得到了组织的批准。入党那天晚上,大雪纷飞,工地周围的探照灯照得坝面上一片光亮,就在那时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说起自己的入党经历,老人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1962年,因家庭经济困难,史耀增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家务农“。我从小喜欢文学写作,虽然没能完成作家梦想,却在村里与老人的交谈中激发了我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兴趣。”在农村劳动14年后,197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史耀增在西安学习后,进入合阳县文化馆工作,从此开启了他的民俗文化研究之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史耀增众多书籍作品的扉页上都写有这句他喜欢的诗句。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史耀增便扎根合阳民间,四十多年如一日,无数次只身骑着一辆自行车往返于合阳的山山水水,踏遍了合阳每一个村庄,用百余本笔记记录了每一个村庄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民俗风情,对合阳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广泛宣传。
交谈中,史耀增看着院子里停靠的车子,眼神里流露出不舍“,这是我的第4辆自行车了,前面的都骑坏了。我喜欢骑自行车,走村路方便不说,也能拉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方便采访。现在年龄大了,腿脚不行了骑不了……”其实早在2005年8月史耀增便已退休,但因为难以割舍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他一直坚持骑自行车深入村庄走访调研,直到前两年因膝盖受损才真正退居“二线”,在家中工作。
在史耀增的努力下,多年来,他带头挖掘并抢救合阳跳戏、东雷上锣鼓,宣传合阳提线木偶戏、合阳面花、合阳纸塑窗花等一批体现合阳地方特色,但却濒临失传的传统民俗文化。他采访宣传过众多深藏民间的传统艺人,并先后辅导马笃学、马正杰、党中信等数十位民间艺人,带领他们参加全国、全省各种大型文化展演及展示活动,荣获了百余项荣誉和奖励,使合阳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保存和发展。同时,他也是合阳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处女泉最早探访者、成立景区倡导者之一。
从1986年开始,史耀增先后撰写《渭北农民的阳刚之美》《也说东雷上锣鼓的“蛮”》等论文30余篇,撰写发表了300余篇文化散文,许多专家学者通过他的文章第一次了解到合阳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也吸引了全国各大院校专家学者前来合阳采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合阳民俗文化就像一座宝库,但现在有很多优秀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或者已经消失。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热爱、理解这些前人留下的宝贝,并加入到这份文化事业的建设中。也希望政府和民间两股力量拧成一股劲儿,大家一起把合阳民俗文化这把‘火’烧得更旺!”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史耀增希冀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绚丽“治学严谨,严而有爱!”“教学经验丰富,善于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从教二十一年来,她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合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