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强内涵 精细管理促发展 合阳县城关小学实施“四个文化”工程纪实

渭南日报 2020-09-09 00:47 大字

本报记者 郭洁

教化之本,在于学校;文明之基,赖于教育。学校文化是一种人文气息、精神体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魂,行于笔端,见于谈吐,存于环境,现于活动。

随着当前基础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内涵提升成为很多学校的必然选择。如何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谋求发展,提高学校竞争力,成为各学校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合阳县城关小学始建于1912年,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百余年沧桑巨变,百余年春华秋实,经过一代又一代城小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17年秋季,学校搬迁到现址,教师、学生结构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校园环境、教学设施亟待改善。在清醒认识到制约学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的同时,城小人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在硬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寻求机遇,破解难题,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在不断求索中,学校找到了“文化”这个金钥匙,经过实践,确立了以“和美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蹚出了一条“文化引领强内涵,精细管理促发展”的特色之路,这既有对学校百余年办学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又有对教育新形势和学校新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围绕“和美教育”,学校提出了“正心至和,励行尚美”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构建和美校园、打造和美课堂、成就和美人生”的办学目标,确定了“和和美美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校训,形成了“和而不同,至善至美”的校风、“和爱润生,艺精德美”的教风、“和乐共进,求真尚美”的学风,并从管理、德育、课堂、校本课程四个方面着手实施“四个文化”建设工程。

构建管理文化 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校园管理是做好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而通过构建师生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管理文化,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学校围绕“和美”主题,在制度、体系、团队、活动等方面共同发力,构建起了独特的管理文化,有效提升了办学治校水平。

管理上水平,制度要先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行为准则,对其有着约束、规范、激励和引导的作用。近年来,学校认真学习贯彻相关文件精神,围绕着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目标,结合实际情况,本着适时、适用的原则,对校园制度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统计整理。

推行学校“三级管理”体系,确立行政中心,下设教师发展、课程发展、学生发展、后勤服务四个中心,推行年段管理,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良好工作格局;突出领导“勤走、勤查、勤听、勤谈、勤记、勤思”六勤工作制度,要求对学校工作做到时时心中有数,事事了如指掌。

打造“和美”教师团队,针对老、中、青不同层段的教师,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实施教师专业提升“三大工程”,通过“名师打造”“特色培养”“青蓝结对”等,多举措搭建交流平台,采取压担子、搭梯子、结对子的方式,明标准、提要求,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

该校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多姿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主题励志教育,让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三操、韵律操,放松学生身心;实地研学之旅,开阔学生视野;疾病防控讲座、防震减灾演练、法治报告大会等,让学生懂法知法,学会自我保护;管乐、民乐、足球、乒乓球、书法、绘画、剪纸等特色社团活动,为学生绽放活力,展示自我,培养兴趣,激发潜能提供了平台。

创新德育文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无论教育如何变革,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者应牢牢把握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学校坚持以“和美”文化为主线,以德育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打造“163”和美德育模式,推动学校德育常态化开展。“163”,即“一个核心,六种育人途径,三个目标”,具体而言,就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和美学生,建和美校园”为核心,以“知识润德、读写养德、技能强德、实践寓德、习惯立德、仪式育德”为育人途径,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卫生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和美”好少年。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通过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有计划地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之融入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从而实现知识润徳;以班级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从而实现读写养德;通过创意手工、剪纸、书法、足球等多个社团的开设,为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现了技能强德;结合学生实际,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以“立德树人,榜样示范,培养好习惯”为要求,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力求每一个孩子内守真、善、美,外显精、气、神,最终收到仪式育德的效果。

细微之处见真章,作为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学校,城小在校园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就十分注重对历史的延续、对文化的传承。

校园内,一棵千年“龙桧”,其树干挺拔,如拧绳数股盘绕而上,树枝似龙角直插云天,它既是学校灵魂和精神的象征,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傲霜独立之风骨和生生不息之精神,激励学生探索求知,培植学生的向善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

几条主干道分别以“美行路”“美德路”“美善路”命名,用足迹图案作为主调,寓意着一路走来一路歌,留下人生坚实而快乐的足迹;美行路两侧,《关雎》《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国学经典,让学生近距离“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树人楼前的“中华24孝故事”长廊,将“孝文化”渗透于环境,让学生懂得“感恩”与“仁爱”,进而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良好品德。

打造课堂文化 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通过抓常规、重引领、强课改等方式,打造民主、活跃、和谐的课堂文化,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立足常态,狠抓常规教学管理。坚持以生为本抓备课,突出导学设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五个统一”抓课堂,明确课堂流程要求,规范师生课堂行为;分层布置抓作业,强基为主,做实培优;以查促改抓常规,坚持周抽查,落实月普查;发挥教研组团队作用,探索并提出“独立精备,和美共案”的集体备课模式。

强化课改,构建“三步四和”和美课堂模式。学校抢抓“品牌教育引领区”和“西部现代教育示范县”建设机遇,在分析借鉴中国教师报提倡的“五步三查”课堂模式基础上,承接学校“问题三步式”教学模式,多次提炼总结,构建了“三步四和”和美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改革、课型分析构建、课堂交流指导、学习小组建设等策略扎实实践,促进教学质量再提升。

依托乡土文化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指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合阳,古莘大地,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如何充分发挥既有的乡土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并将其与“和美”主题相结合,培植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学校做了积极的尝试。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乡土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建立组织管理机构,组建专业的编写团队,走出校园,走进村庄,查阅资料,拍摄照片,围绕“和美教育”文化之精髓,在筛选、分析、整合大量数据和材料的基础上,精心编写了《历史上的今天》《孝行天下》《树人》《和与禾》《硬笔书法》5本特色校本课程教材。

《历史上的今天》,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在的时空交替中,丰富经历,开阔视野,学会继承与创新,铭记伟大与感动,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同时,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孝行天下》,结合学校“中华24孝”故事长廊,传承中华孝道文化精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孝行、延续孝心、树立孝德。

《树人》,选择校内“塔柏神韵、玉兰飘香、杨树福阴、紫丁香之魂和龙桧风骨”五处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让学生用亲身体会去感悟和传递“看得见的文化”。

《和与禾》,选取教师和学生的读写感悟,旨在营造学校浓厚的读写氛围,让阅读成为习惯,让阅读丰富人生。

《硬笔书法》,从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书写姿势开始,教会和美少年,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在“和美”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规划课题重点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中华美德”读书育人活动特色学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陕西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陕西省示范小学、陕西省“316工程”教育督导评估素质教育提升优秀学校、陕西省优秀少先队大队、陕西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相信,在“和美”文化的浸润下,未来城关小学也必将在合阳基础教育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闻推荐

合阳县 优化服务热线平台 群众办事更舒心

本报讯(记者杨晓妍)记者日前从合阳县委组织部获悉,为扎实推进党建“留心护根”工程,合阳县对12345便民服务热线综合平台进行...

合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