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冷与热
合阳县第三小学马雪贤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则是教师的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然而这恰恰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对于所有教师来说,当前最急待解决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精心策划、巧妙安排,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为此,教师做到了:别出心裁的导课,贴近生活的素材,妙语连珠的讲解,生动有趣的游戏,声色丰富的课件,热闹而又有实效的小组合作,画龙点睛的习题设计……时时引起共鸣,可以说这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整节课热气腾腾,学生的问答此起彼伏,教学目标全方位完成。师生共同轻松地将此节课成功攻克。
但是,我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吗?对此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深刻吗?匆匆忙忙地走完一段路,适时适度该歇歇脚,反思一下走过的路,为以后走好走稳每一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认为这个过程必不可少,可称为“冷教学”。
同时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冷”“热”交替的过程。“热”教学许多教师都很向往,而且各种方法也已运用自如,下面我主要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总结的“冷”教学。在“热”的课堂教学中,也应适时适度的“冷”。“冷”教学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师生对新知所产生的共鸣,可谓“热”出气氛,“热”出动力,“热”出升华,难能可贵。可是,一味的“热”,难免会出现浑水摸鱼,虚而淡描的现象,此时就需要“冷”。对于相对抽象的新知,例如教学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时,课本没有用确切的文字来概括,只是从一个简单的乘法算式就得出了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让学生大胆尝试举例以后,可以让学生闭目回忆思考刚才所学,然后自主用语言表达或举例说明,进一步将所学知识深刻化、系统化、全面化。而此刻的“冷”就有助于学生进入深层次的学习,帮助学生“冷”出思路,“冷”出条理,“冷”出逻辑。
适时适度的质疑也是一种“冷”的表现。古人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重点、难点适度故设疑点,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质疑力。此刻,并不害怕课堂短暂的鸦雀无声,此刻越是静的课堂,越是学生思维飞跃的动态过程。通过“冷”的思考,学生们得到清醒的认识,理解程度越深刻,为后面的“热”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毋庸置疑,适时适度的质疑作为一个转折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也是个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问题,而且是个教学原则,教学观念的问题,只要运用恰当,收获无穷。
巧妙合理的“冷”总结也不失为一种“冷”的手段。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自己亲自动手归纳整理总结,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课堂的总结,我认为先有“冷”的开端,后有“热”的升华,只有学生起初自主细心总结了,汇报时才能明确和别人相差多少,取长补短,才便于交流讨论。所以我认为课堂总结应该遵循给学生一到二分钟的“冷”总结,而不是相互补充,大水漫灌式的总结,遵循“冷”的开端,“热”的升华的模式。
自主作业的反馈便是“冷”“热”交替课堂教学的真实反映,巩固练习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而不急需合作交流完成,这也是一个“冷”的过程。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整理思绪,运用所学,手脑并用,解决实际问题。观表象“冷”而实非“冷”。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高速运行的状态,所产生的“热”,摸不着、看不到,但是能感觉到。学生们忙碌的样子,正是“热”的表现,而鸦雀无声也是“冷”的表现。
“冷”的教学并不是反对交流讨论,而是对合作学习做巧妙地安排。“冷”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是为了理解所学,更是为教学服务的。
课堂教学,百花争艳,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即可随心所欲、无可厚非。而“冷”与“热”这两种手段,两种技巧,相辅相成、彼此依存、缺一不可。不能是一节课从始到末热气腾腾,更不能让一节课寒冷彻骨。只有巧妙适时适度的“冷”“热”交替,才会谱写出更美妙的乐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樊星)10月24日,渭南市政协副主席张开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就“四好农村路”创建赴合阳县、华州区调研,助推美丽渭南建...
合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