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红年味浓 面花“炫”出新生活
1月15日,刘勤肖正在给“龙凤呈祥”面花插花。
行俊肖的面花作品“老虎馄饨”。本组照片均为本报记者张英摄
本报记者杜朋举马黎实习生李冠芸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是北方人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遵循的传统习俗之一。在合阳县,发面、蒸馍有着更加神圣的意义。
合阳农村妇女手巧,逢年过节、庆典祝福时素有蒸面花的习俗。这种选用优质面粉、沿用传统工艺、塑成不同造型、点缀多彩颜色的面花,也被当地人称为花馍,是春节祭拜天地祖先、走亲访友送礼、全家老小食用必不可少的。制作面花的技艺,在婆媳和母女间代代相传,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合阳的面花造型夸张、做工精细、色彩鲜丽、内涵丰富,不同的造型有着不同的讲究。”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史鸿沛表示,大年初一天不亮,当地群众就会在院子中摆一张小方桌,献上5个“桃桃馍”,敬畏自然、感恩先辈;水缸边要摆放“鱼馍”,寓意一年四季水长流;麦囤边要摆放“鳖馍”“猫馍”,代表粮食丰收、不被糟蹋;面缸上要摆放一对老年男女造型的“娃娃馍”,表示会在老人的监管下节约粮食;下水道口也会摆放“蛤蟆馍”,寓意下水道畅通,过年“不添堵”。
1月15日,在合阳县甘井镇护难村,行俊肖正忙着对“福猪送宝”面花进行最后的定型。作为国家一级面花艺术家、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渭北面花”代表性传承人,她春节前需要赶制完成的面花订单有很多。“这座‘福猪送宝’将近1米高,造型有6层,是西安的一位老客户订的,要在腊月二十六举办的年会上用。”行俊肖乐呵呵地介绍,“猪年到了,我就想着设计个‘福猪送宝’的造型,光是最上面‘送宝’的‘福猪’,我做了3次造型都不满意,今天早上才改进出了满意的造型。”
72岁的行俊肖虽已年逾古稀、满头银发,但她不仅没有放下心中热爱的面花事业,还常年开办面花技艺培训班,带出了一批心灵手巧的学员,其中的佼佼者也都在学成后开设了自己的面花作坊。“面花制作工艺复杂,光是造型,就分为插花型、贴花型、捏塑型3种。在纹饰的制作方面,则是利用身边常见的工具,抹压出绳纹、滑纹等不同的纹路。”史鸿沛介绍说,“有合阳就有面花,很多面花的造型和图案都已传承了千百年。”
甘井镇赵家庄村的刘勤肖是行俊肖带出的高徒。在刘勤肖的面花作坊中,她正在为一对“龙凤呈祥”面花上色、插花,十指如梭,却又有条不紊。“龙凤、男女、牡丹、荷花、石榴等造型多用于结婚,老虎、狮子、鱼、蛤蟆等造型多用于生子,菊花、蝙蝠、鹿、桃等造型多用于祝寿。”她说,“过年时人团圆,天天都是好日子,结婚的人特别多,有时一天要出好几对‘龙凤呈祥’面花。能给年轻人的婚礼添些喜气,我也特别高兴。”
在多个面花作坊,记者注意到,即使是同样造型的面花,插花的形状、着色也各有不同。“不要说不同的人做的面花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做出的面花,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史鸿沛表示,每一座面花都是制作者当时心态的具体反映,正是这种介于“像与不像”“是与不是”之间的差异,才使得面花形态各异、琳琅满目。
坊镇王家庄村的王军、杨芬玲夫妇,把面花作坊开到合阳县城已经有两年时间了。1月15日下午,夫妻俩正忙着把出锅不久的“添岁馄饨”摆放整齐。“生意很好,每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杨芬玲说,城区和农村不一样,农村群众一年到头需要的面花造型基本是固定的,而城区群众的需求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造型外,很多人会提出个性化的面花造型需求,还有些慕名而来的游客希望购买些容易携带的面花纪念品,这都要求制作者在造型上推陈出新。
在杨芬玲家面花作坊的桌子上,记者见到了许多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生肖猪造型的面花。“没事的时候我就在琢磨,什么样造型的面花才能受市场欢迎,尤其是要考虑年轻人的喜好。毕竟,现在很多人家里平时都不蒸馍了,我很担心若干年后面花市场会萎缩,所以要把年轻人对面花的兴趣培养起来。”
杨芬玲的担心不无道理。据史鸿沛介绍,造型最普通的一座面花也有50厘米宽、30厘米高,发面、造型、发酵、蒸、着色、插花的全过程,需要3名制作者忙4个小时左右,如果是1名制作者,则需要10个小时以上。“卖得便宜了不划算,卖得贵了销量上不去。”他说,合阳县正在考虑加快面花“走出去”的步伐,让姹紫嫣红的面花为更多人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合阳,心灵手巧的面花制作者正通过揉、捏、搓、剪、染、插等动作,赋予一个个面团以新的生命,也借助面花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面花上的雕刻和点染,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加快着他们梦想变为现实的节奏。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杨月锋通讯员李毅)1月7日,合阳县新池派出所联合驻地镇党委、政府召开2018年治安工作总结大会。新池镇人大主席武...
合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