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史耀增 年轻人要把家乡风俗带出去
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味儿越来越浓。包饺子、放鞭炮、赶庙会……随着时代发展,这些传统民俗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1月20日,华商报记者专访陕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史耀增,就目前中国民俗文化遗存背后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
消失的春节习俗
“吃忍柿”“串心面”
华商报:老人讲,在中国春节过后才是新年开始,没过春节,“新年”就没有到来,这有什么依据?
史耀增:春节,也称阴历年,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来制订的,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才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它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对老百姓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讲究的是全家团圆,不管你在哪,年三十前都必须回家。
华商报:怎样理解各地不同春节习俗?
史耀增:我国国土面积很大,南北跨几千公里,各地风俗肯定有差异。正因为有这种差异,才形成了我们春节习俗的多样性、丰富性,这也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喜欢红红火火、大团圆的性格特征。
华商报:作为渭南人,家乡哪些习俗还保留着,哪些消失了?
史耀增:对于很多有文化内涵的习俗仍保留着感到很欣慰,比如说合阳县地区的过年时仍有“笼旺火”、“打喜”、“滚核桃”、“守岁”的习俗;对于有些习俗消失了感到很惋惜,比如合阳地区的除夕晚上过去“吃忍柿”、“串心面”,“忍柿”谐音“忍事”,寓意新的一年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忍,“串心面”寓意在新的一年全家老小心串在一起,同心协力,但是现在这两个习俗消失了,挺遗憾的。
把我们习俗的内涵宣传出去
华商报:现在政府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保护传统习俗?
史耀增:我们民族对春节是非常看重的,春节习俗是一种良风美俗,现在我们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应采取既传承又要发展的形式,装入新的内容,将优秀的春节传统习俗传承下去,但是有些陈旧的节庆习俗,该摒除的就应该摒除。
华商报:现在年轻人所生活的乡土环境发生了变化,很多习俗的退化是不可避免的,民族文化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年轻人应该怎么做?
史耀增:现在交通发达,年轻人可能把外边的风俗带回来,也可能把家里的风俗带出去,增加文化的融合度,这个过程中年轻人应该把我们自己习俗的内涵宣传出去,让更多人对我们春节习俗有更多期待和希望,让更多人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习俗。
发挥政府作用
让民俗文化“活”起来
华商报:每年过春节,政府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你觉得政府在春节习俗方面应怎么做?
史耀增:随着年轻人不断外出,很多春节习俗正在慢慢消失,像合阳县“跳戏”,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的活化石,但是现在年轻人并不喜欢它,接受太慢,现在很难看到了,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政府应该把这种习俗文化带到校园里去,让更多孩子学习和传承习俗文化。政府应引导群众,在资金和人力上进行支持,政府组织的各种习俗文化活动从侧面也起到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作用。
华商报:我们应如何处理国外习俗与民族习俗的关系?
史耀增:过哪种习俗,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但是在如今,像圣诞节、西方情人节等,被不少商家当成了炒作工具,很多年轻人盲目跟风,已失去了一个节日的本质属性。作为中国人,应该首先要关注和了解民族自己的习俗,把我们自己习俗的内涵传承下去,这种习俗传承才是有意义的。华商报记者 唐保虎 摄影 史耀增
新闻推荐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新旅游时代——2017品牌推介暨旅游项目投融资大会”上,合阳县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而独特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和良好的休闲自驾旅游环境,被授予“中国最美休闲自驾游目...
合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