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们的大学生村官 村民眼里的“学生娃”干的都是实在事 记合阳县坊镇中雷村大学生村官王凯

陕西日报 2017-12-20 06:32 大字

王凯走访贫困户。

本报记者武丹文/图

“别看娃年轻,净干些实事哩。”在渭南市合阳县坊镇中雷村,说起王凯,大家都交口称赞。2014年8月,王凯从西安财经学院毕业,通过考试,成为合阳县坊镇中雷村的大学生村官。从那时起,这个村民眼里的“学生娃”就开始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中雷村的面貌。

修渠解旱,花椒成林

中雷村有一个尴尬的难题:村子位于黄河边,又地处双灌区,耕地却常年“喊渴”。因为水利设施老化,原本的“水浇地”退化成了“旱作田”,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

王凯到村上后,下决心要为村里的耕地“解渴”。3年里,王凯和村“两委会”多渠道筹措资金,新修了1公里长的灌溉渠,不仅为村里缺水的黄土地“解了渴”,还带领群众平整出300亩耕地,硬化生产路3.2公里,改善了中雷村的生产条件。

多年来,中雷村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村民增收渠道单一。通过走访群众、翻阅书籍,王凯发现,中雷村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种花椒。种花椒既能利用坡沟地,又能为乡亲们增加收入,于是,他通过同学邀请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来村里讲课,手把手地教村民栽培花椒。

如今,中雷村的花椒种植面积达1300亩,坡沟地已经花椒成林。2016年,中雷村花椒亩产200余公斤,亩均产值达8000余元,人均增收5000余元。

帮贫救困,心系乡亲

曹生伟是聋哑人,没有机会外出务工,只能守着几亩薄田养活自己和年老的母亲。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住在40年前建的危房里。

为了改变曹生伟的窘境,王凯联系了合阳县城建局、扶贫办,帮他递交了申请资料。很快,3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批下来了。今年年初,曹生伟和母亲告别了危房,搬进了60平方米的砖混房,有了一个安全、温暖的家。

曹生伟的住房问题解决了,74岁的贫困户王德录又成了王凯的“心病”。

前些年,王德录的儿子结识了一个山西姑娘,但因为家境贫寒拿不出聘礼,婚事一直被搁置着。不愿意儿子受煎熬,王德录只好让其到山西当了上门女婿,自己一个人留在合阳。上了年纪之后,老人时常感到孤独,思念儿子,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日子也越过越惨淡。

王凯知道后,隔三岔五地就到老人家里,问健康,拉家常。前不久,他到镇民政办替王德录办理了低保手续。第一次拿到低保金时,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拉着王凯的手,不停地重复着:“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我娃……”

改变村容,培育新风

“农村要振兴,不能光富,还要越来越美。”这是王凯写在日记本上的工作体会。

2014年,合阳县全面启动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为了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中雷村从绿化入手,计划栽冬青、种垂柳、植黄杨,却苦于没有资金,工作难以开展。这时候,王凯又一次主动承担了重任。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中雷村获得了县林业局的支持,相继争取到绿化苗木400余株。

在他的组织下,全村群众统一栽植、管护苗木,修复了废弃多年的涝池,新修了600米排水渠。如今,整齐的排水设施成了村里人引以为豪的一道风景。

2016年,合阳县被确定为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重点示范县,中雷村成为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这几年,王凯创新思路,利用每年的三八、五四、重阳等节日,组织群众开展评选“好媳妇”“好青年”“好公婆”活动,村里先后涌现出各类榜样37人次。

在评选活动的带动下,中雷村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树起了“善行义举榜”。乡风文明的中雷村成功摘掉了后进的“帽子”,中雷村党支部也被合阳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新闻推荐

曾因妻子患病孩子上学,家庭陷困境 发展养殖及核桃加工 如今他成了脱贫标兵

曾经吃穿不愁,却因妻子患病负债累累,加上当时孩子还在上学,家庭顿时陷入贫困窘境。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起早贪黑发展养殖以及核桃加工等,终于脱贫,成了社区有名的“脱贫标兵”。他,就是合...

合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