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聚力步履铿锵 秦东大地牧歌悠扬 渭南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位于韩城市的陕西富强宏图牧业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检查全自动喂养设备(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彭一鹏摄
本报记者 夏莲 见习记者 倪伟 通讯员 裴党帅
生猪存栏198万头,稳居全省前列;富平县奶山羊存栏78万只,居全国县域之首;十四运会期间,高质高效完成29万只专供肉鸡和4700头生猪屠宰配送任务……2021年为渭南市畜牧业交上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
近年来,渭南市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产品绿色化,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全力推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渭南畜牧业加快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已成为渭南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筑牢发展之基
一群膘肥体壮的猪慵懒地躺在猪舍里,地面巡检机器人像往常一样来回巡检,清粪机器人在猪舍下清扫粪污。喂食时间一到,自动饲喂系统启动,饲料顺着管道流入食槽,猪仔们瞬间精神了,大快朵颐起来。这是2021年12月7日记者在蒲城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看到养殖场内的监控画面。
“我们猪舍全部采用智能化设备,不仅饲喂过程智能化,而且通风、温控、湿度调节等也采用智能控制,一个饲养员可以同时管理2400—3600头猪,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也使养殖过程更加标准化。”蒲城牧原农牧有限公司融资项目负责人党鹏飞介绍,像这样的养殖场,该公司已在蒲城建成4个,年产28万头。
蒲城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养殖模式是渭南市现代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渭南市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规划引导,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突出重点集群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擎,引进标准化的养殖技术和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全力推动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目前,渭南市引进建设了牧原30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化体系、新希望200万头生猪养殖、石羊100万头生猪“云养殖”和正大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等一批规模大、标准高、带动强的重点项目,全市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11月底,4大项目完成投资40多亿元,新建规模养殖场67个,新增生猪产能200万头,实际存栏种猪16万头、育肥猪70万头。同时,抓大不放小,发挥石羊、新希望等企业引领作用,大力推广“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入股加盟、托管租赁等发展模式,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和中小户共赢发展。两企业共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208个,年出栏生猪40万头以上。
全产业链建设增强发展动力
2021年12月11日早上8时刚过,家住渭南城区惠园小区的刘女士来到附近军民服务社里的好邦肉食专营点购买鸡翅。“孙女说中午想吃可乐鸡翅,我就赶紧来买。以前也经常在这买肉,大公司自己养殖自己销售,吃着放心。”刘女士乐呵呵地说道。
其实,不只养殖和销售,陕西好邦食品有限公司已经实现了从肉种鸡养殖、鸡苗孵化、肉鸡养殖、屠宰加工到饲料生产、产品研发、冷链配送、市场营销于一体的肉鸡全产业链闭环运营。
陕西好邦食品有限公司的肉鸡全产业链只是渭南市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渭南市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畜牧业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坚定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进畜牧业“三链”同构,形成了肉鸡、生猪、奶山羊等畜牧产业发展全链条。
一方面,在引进龙头畜牧企业上,注重产业互补,完善产业链条,成功引进了牧原、正大、新希望等生猪养殖企业和渭南生秦、蒲城大红门等屠宰加工企业。同时,鼓励养殖企业自建屠宰厂,目前,投资3.79亿元年屠宰加工100万头生猪的石羊食品工业园已开工建设。另外,加快生猪屠宰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建设冷却库、低温分割车间等冷藏加工设施,配置冷链运输设备,加快建立“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上市”产销模式,蒲城大红门、富平上河屠宰场被评定为全国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场。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石小荣)1月14日,记者从韩城市有关方面了解到,韩城市按照中省“稳增长”决策部署和当好渭南工业发展“特长生”要...
韩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韩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