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中学生“客串”记者“触摸”历史 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走进韩城

三秦都市报 2019-06-28 02:48 大字

“三秦学生记者”认真做采访记录本报记者 代泽均 摄“三秦学生记者”在党家村内采访80多岁村民本报记者 马昭 摄“三秦学生记者”在韩城市博物馆(文庙)采访本报记者 代泽均 摄“三秦学生记者”采访党员爷爷,聆听老党员谆谆教诲本报记者 王晓峰 摄“三秦学生记者”在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采访本报记者 陈飞波 摄第四场“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启动本报记者 代泽均 摄“三秦学生记者”走进党家村采访当地村民本报记者 马昭 摄“三秦学生记者”在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认真做笔记本报记者 陈飞波 摄“三秦学生记者”采访党员爷爷本报记者 王晓峰 摄6月27日,对于西安交大韩城学校七年级七班的薛天语来说有些特别。在当天举行的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第四场活动上,他作为学生代表进行了发言。更让他兴奋的是,他终于可以体会一下自己母亲的日常工作,过一把“记者瘾”。

“我的妈妈平时工作很忙,经常一个电话就被叫到事件现场了。在家里,经常是我在这边写作业,她在那边写稿子。今天有幸能够成为一名‘三秦学生记者’,体验妈妈的工作状态,也为我今后梦想的实现做好准备。”

由陕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陕西日报社、共青团陕西省委员会共同主办,三秦都市报社承办的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第四场活动走出西安,来到位于韩城的西安交大韩城学校,和这里的120余名师生一起,分赴韩城市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韩城市博物馆(文庙)、韩城市党家村景区、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进行采访。

西安交大韩城学校总校长刘鹏在致辞中表示:“开展‘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开启了一扇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的窗口,在三秦大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这是对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创新。”

“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三秦都市报社副社长史经学给同学们送上寄语:“今天你们的身份是‘三秦学生记者’,希望你们在三秦都市报职业记者的指导下,迈开脚步丈量脚下这片热土,感悟时代变迁。”

发言中,薛天语向现场的同学们发出倡议:“让我们一起相聚在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这个大家庭,志不改,道不变,永葆初心,不断奋斗,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努力学习知识、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前行,为了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而不断奋斗。”

“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组委会副主任、陕西日报社副社长梁伟,“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三秦都市报社社长高敬毅和韩城市主要领导分别为“三秦学生记者”采访团授旗。

《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过后,韩城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沙利娜宣布:“‘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第四场正式开启。同学们,出发!”首席记者石喻涵

韩城市党家村

探寻古村落传承发展奥秘

6月27日,一支由西安交大韩城学校30名同学组成的“三秦学生记者”队伍走进韩城党家村,探寻这个目前陕西省保存最好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明清古民居村寨传承和发展的奥秘。

一进入党家村,一座座古朴典雅的宅门府邸映入眼帘,清式“走马门楼”列于巷道两侧。同学们这摸摸那看看,不时向讲解员提问。

七年级七班的薛兴龙最先进入“角色”。在翰林院门口,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低头制作手工艺品,马上拿着本子和笔,蹲到老人旁边“拉家常”:“爷爷,您今年多大年龄了?在村子里生活了多长时间?这些东西都是您自己做的吗?”连珠炮式的提问,引得周围游客。

村民党启智的家是一所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四合院,一进院子,刻在厅房两侧墙上的用蓝漆描出的“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的家训格外醒目。当得知老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75年,同学们马上围了上去你一言我一语地提问开来。

在党家村,像党启智家里这样保存完好的家训共有26条,它们被称为党家村壁刻家训。七年级六班的刘心怡就在笔记本上抄下了这样一则家训: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我还是很钦佩古人的智慧,将人生哲理用石刻的方式记录并保存下来,几百年过去了还能够警醒后人。”说到这,她笑得有些腼腆,“我平常为人处事还是欠妥当,所以把这句话记下来,作为我的座右铭。”

正如带队老师王涛所言:“眼见为实,自己的切身体会永远比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更有说服力。此次‘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样一种学生能参与、能感知的方式,让同学们对于传统历史文化有了具像的认识。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也是对‘行走的思政理论课课堂’的一次生动实践。”首席记者石喻涵

韩城市博物馆

探访历史先贤激发民族自豪感

6月27日,西安交大韩城学校30名学生记者来到全国县市级规模最大的博物馆——韩城市博物馆,给心灵来了一场历史文化的洗礼。

据了解,韩城市博物馆附设在韩城文庙、东营庙和城隍庙内,是陕西省十四世纪以来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古建群,也是全国第五大孔庙,城隍庙亦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营庙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天上午,学生记者在蒙蒙细雨中分别探访了文庙、东营庙和城隍庙景区,这里壮观宏伟的古建筑群、丰富多样的馆藏文物、层出不穷的古今历史名人让学生记者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小时候来这里都是走马观花,带着采访实践的心情再来,才发现我们韩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太深厚了!”七年级七班贺逸萌感慨道。同班的张博宇也表示,没想到韩城的历史文化名人这么多,尤其是祭祀儒学始祖孔子及其弟子之所的文庙景区,更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非常重视教书育人,培养了颜回等众多出色的弟子,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还有许多学生记者对这里的古建筑颇为着迷。在讲解员的解读下,大家了解到三座庙宇多为明清建筑,元代建筑也占有很大比例,保存较为完好,地势宏阔,建筑瑰丽,具有极高文物研究和旅游价值。

西安交大韩城学校带队老师七年级七班班主任王晶说,探访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城市乃至国家历史文化最直观的一种方式。此次实践活动将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经历,凝聚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孩子们更好地敬畏历史,敬畏先贤,好好学习,成为国家栋梁。

本报记者周萌芽

韩城市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

专访党员爷爷聆听谆谆教诲

清凉的细雨,炙热的心。6月27日上午,西安交大韩城学校七年级八班的30名“三秦学生记者”,来到韩城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在这里,学生记者们不仅上了一堂生动地历史课,还通过现场采访,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概念具象化,真正让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入脑入心。

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位于韩城市东南芝川镇黄河岸边的凤凰台上,2006年被列为韩城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8年又被列为韩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

在高约12米的纪念碑前,讲解员带领“三秦学生记者”了解了纪念碑构建的意义和历史背景。学生记者们认真做笔记,悉心聆听,遇到不懂的问题现场提问。进入展馆,一张张承载记忆的历史照片分外珍贵。展示内容分为“肩负重任红军改编”“高瞻远瞩战略布局”“雄师东渡奔赴前线”“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留住记忆传承基因”等部分。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带领“三秦学生记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我为自己是韩城人感到骄傲,在历史的重要时刻,韩城人民为实现革命理想,奉献了热血和生命。作为新一代韩城人,我们应该传承先辈遗志,奋发图强学习。”参观后,学生记者赵子鑫激动地对记者说。

在纪念碑前,“三秦学生记者”们看到,一批批党员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对先辈们鞠躬敬礼,让他们震撼动容。

“爷爷,请问您对我们青少年寄予了什么样的希望?要我们怎么做?如何传承光荣传统?”学生记者们围着前来接受红色洗礼的当地龙门镇西原村的党员们采访。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高建民对学生们说,相信你们已经了解了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的历史背景,了解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么就应该更加珍惜当下,勤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老党员李振清勉励学生记者们少年强则国家强。你们是祖国的未来,通过这次活动,你们要铭记历史,了解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三秦学生记者”王小嫣告诉记者,参观纪念碑和采访老党员之后,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思政课,是他们在课本上无法感知的一次思政课。非常感谢“三秦学生记者”活动,带给他们不一样的心灵感受。

西安交大韩城学校七年级八班班主任刘晶表示:“这次思政课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是他们人生旅途中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通过这样的思政教学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了爱国爱家的美好情操,坚定了实现中国梦的人生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汲取力量颂传承,不忘初心再出发”。

本报记者朱娜

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赴历史之约

作为梁带村人,西安交大韩城学校七年级二班的梁聪睿,曾不止一次前往位于该村的芮国遗址博物馆。但昨天的这次探访,对他来说是最特别、最有意义的一次。

因为这次,他是以“三秦学生记者”的身份前往。和他一同去的,还有同年级的另外29名同学。这是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首次走出西安,在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市进行深入调研采访。

梁带村芮国遗址位于韩城市西庄镇。2004年8月,经考古调查与勘探,发现两周时期墓葬1300余座、车马坑64座。据介绍,该遗址的惊艳出世,续写和填补了我国两周时期的历史空白,是陕西继秦兵马俑、汉阳陵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观过程中,七年级五班的学生记者王冉用了陆游的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她说,看书学历史,总觉得那些记载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走进博物馆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为捕捉这一“旅行”当中的美好瞬间,孩子们一边跟随讲解员对展厅里的文物细致观察,一边认真记着笔记。记者看到,梁聪睿的笔记记得尤为认真,几乎写了满满一页纸。“以前我已经来过这个博物馆很多次了,但大部分时候都是走马观花地看看。这次我是带着采访任务来的,可不能马虎。”

带队老师冯张元为孩子们的表现点赞,也为这次活动叫好:“通过活动,大家更加贴近了历史,也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到了记者这个行业,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小记者该如何采访,如何与人交流等。对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是一个提升,希望以后有更多孩子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本报记者张晴悦

新闻推荐

韩城科协走访慰问优秀科技工作者

本报讯近日,韩城市副市长孙长虹带领市科协工作人员,先后看望慰问了王军等6名长期奋战在工作一线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

韩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韩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