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天堑变通途
亲历·见证
我和我的祖国
丁继坤
我的家乡韩城市,位于黄河岸边。我从小聆听老人讲述“鲤鱼跃龙门”“大禹治水”的传奇故事。新中国成立70年来,韩城交通大发展,龙门飞架黄河桥,秦晋天堑变通途。
过去,黄河龙门没有一座桥梁,两岸人们往来夏季靠摆渡,冬季沿冰而过。直到1949年9月,韩城解放后,黄河龙门才架设了第一座铁索桥。铁索桥长100多米,设8根底索,上铺木板,两侧用铁网与铁护栏连接。桥上,每天有上千人来往通行,运送货物。在20多年的岁月中,这座铁索桥为秦晋两省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0年11月,我参加了西韩铁路的建设。当时交通不便,需要用人力车拉运水泥。我们每三个人拉一辆架子车,从远在几十里的党家村出发,到黄河对岸的山西省河津县拉水泥。初冬,已是天寒地冻,到了龙门口,风大浪急,为了防止铁索桥来回摇摆,管理人员将桥中间铺设的木板取掉,只留下两边行走的车辙。返回途中,我们拉上装载5袋水泥的架子车,行走在悬于半空距河面十几米高的铁索桥上。我低头往下一看,滔滔黄河奔腾不息,不由人心惊胆战,头晕目眩。龙门河川寒风刺骨,整个桥上排满了拉水泥的车辆,桥面形成两头高、中间抵的弧形状态。如果桥面负担过重,铁索断了,后果不堪设想。我来不及多想,硬着头皮迎难前进。
1975年,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从此结束了人们过黄河行走铁索桥的历史。这时,铁路、公路、铁索三桥并列横跨黄河,成为连接华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站在龙门,眼观黄河,三座桥梁犹如三道彩虹,成为龙门亮丽的风景线,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黄河龙门的桥梁从无到有的发展成就。
1987年,我与外甥女经常到山西省的侯马、运城做服装生意,来回从龙门黄河公路大桥通过。我们坐在客车上,舒适惬意,再也没有心惊胆战的感觉。大家观看黄河两岸风光,感到十分惬意。
1985年,黄河铁路大桥建成通车。特别是韩城直达北京的列车开通后,把原来需要绕道200多公里外的西安或者100多公里外的山西运城才能坐上火车的路途大大缩短。2004年9月,我和妻子去北京旅游,当快速通过黄河铁路大桥时,我的心情特别激动。
2002年12月,西禹高速公路终端的黄河特大桥开工建设,2005年11月全线通车并交付使用。这是目前黄河上投资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单孔跨度最宽、结构最复杂的组合式斜拉桥,为秦晋两省物资流通、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我曾多次乘坐汽车通过黄河特大桥,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目前,先后建成通车的北京至昆明的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黄龙至韩城到山西侯马的禹门口铁路黄河大桥、韩城到乡宁公路大桥,犹如在黄河龙门飞架起一条条连接南北的彩虹……
新闻推荐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七月起关中地区实施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 国五排放标准车辆可在七月底前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手续
本报讯(记者汪曼莉)5月20日,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第六阶段...
韩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韩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