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 古调独弹新韵铿锵

陕西日报 2019-05-23 18:06 大字

电影《三滴血》海报。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李向红实习生刘靓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姻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姐入牢笼她又逃窜,不知她逃难到哪边。为寻亲哪顾得路途遥远,登山涉水到蒲关……”悠扬的琴声伴随着演员精彩的演出,深深感染了现场的观众,热烈的掌声不断响起。

2018年10月13日晚,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纪念易俗社经典名剧《三滴血》上演一百周年首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近千名中外观众慕名而来,现场座无虚席。

这是秦腔《三滴血》百年经典的又一次精彩呈现。

北京观众杜先生表示:“虽然我是一个戏迷,但还是第一次现场观看易俗社的演出,感到非常激动。《三滴血》不愧为世纪经典,情节紧凑,内涵丰富,剧社水准也非常高,演出非常精彩!”

历经百年风雨

牢记文化使命

1912年成立的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被公认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堪称中国戏曲艺术剧团的一座丰碑。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田汉曾说过,世界上具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剧团有三个:一个是法国芭蕾舞剧团,一个是莫斯科大剧院,还有一个就是西安易俗社。易俗社是我国最早把戏曲训练、培养艺术人才、文化教育和演出实践相结合的秦腔艺术团体,也是中国戏曲移风易俗的一面旗帜,并且首次在秦腔剧社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剧本建设。在最初的30年,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了500多个剧目,这在世界戏剧史上也绝无仅有。

1924年7月,鲁迅先生和全国十余位著名学者应西北大学校长傅桐之邀请到西安讲学。鲁迅先生到西安不久,就应邀去易俗社观看演出。同年8月,他再次来到易俗社,深有感触地说,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能有这样一个以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他亲笔题写了“古调独弹”四字,制成匾额赠给易俗社,并将讲学所得酬金捐赠给易俗社。

抗战爆发后,日军轰炸西安期间,易俗社的剧场、宿舍都被炸毁,但演员们依旧在南郊观音庙村排演了相关的抗战剧目。

历经百年风雨,西安秦腔剧院下属的两大百年剧社易俗社、三意社,涌现出了范紫东、李桐轩、孙仁玉、刘箴俗、王天民、樊新民、李可易、汤涤俗、刘毓中、苏育民、苏哲民、周辅国、王辅生、肖若兰、陈妙华、全巧民、杨天易、张保卫等众多秦腔艺术名家,创作、演出《三滴血》《火焰驹》《蝴蝶杯》《双锦衣》《翰墨缘》《西安事变》《柳河湾的新娘》《秦腔》等800余部优秀剧目,艺术行当齐全,演员实力雄厚,是秦腔这一优秀传统艺术的一面旗帜。其中,《蝴蝶杯》被河北梆子、晋剧、豫剧等众多剧种移植上演。代表作《三滴血》于1960年被拍成首部秦腔黑白电影,广为流传。

辛勤耕耘

不忘初心为人民

西安秦腔剧院始终面向基层、扎根人民,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发展宗旨,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和显著的社会效益。近年来,西安秦腔剧院连续推出了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秦腔》《易俗社》、秦腔历史剧《曹植》《司马迁》等多部优秀剧目,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大奖200余项,侯红琴、惠敏莉、李淑芳、张涛等获得“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等国家级大奖。《易俗社》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作为陕西省唯一一台秦腔剧目参加“文华大奖”角逐。大型秦腔历史剧《司马迁》,在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中荣获优秀剧目奖。

同时,西安秦腔剧院始终把“敬畏传统、继承传统、优化传统”作为发展的宗旨,充分发挥易俗社、三意社两个百年剧社的品牌效应,在老艺术家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帮助下,先后复排了《三滴血》《火焰驹》《杨门女将》《双锦衣》《哑女告状》《胭脂》等传统经典剧目数十部。这些复排的传统剧目先后上演,受到了专家学者、业内同行和广大戏迷的好评与肯定。

目前,我国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剧本搜集整理保护工程《西安秦腔剧本精编》系列丛书,收录了西安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五一剧团四大著名秦腔社团百年来曾经上演的保存剧本,每套计6函、68册,2800余万字,其中易俗社最多。此举抢救性地保护了秦腔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古老的秦腔剧种再放光彩。

西安秦腔剧院集易俗社老中青三代人,八易其稿,历时4年,将自身发展史创作成秦腔现代戏《易俗社》,于2017年11月1日、2日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精彩亮相,赢得了一片喝彩声。该剧是当年受邀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45部中外精品剧目之一。“剧中的女主角林梦芸是一位在加入易俗社、演出新剧目感召更多民众的追梦路上苦苦求索30年的平凡而又不凡的女子。初读剧本,我就被这一人物深深吸引。在她的身上,既有秦腔艺术博大精深的魅力,又充分体现了易俗社‘移风易俗、启迪民智’的办社宗旨的深远影响。她是《易俗社》这部鸿篇巨制中不可或缺的‘戏眼’。”谈到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易俗社现任社长、林梦芸饰演者惠敏莉激动地说。

惠民演出、送戏下乡、周末有好戏、戏曲进校园、戏曲大讲堂等,这些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常态化活动,既是西安秦腔剧院常年坚持的工作内容,也是西安秦腔剧院打造的一个个金字招牌。每年300余场演出,不仅磨炼了演员队伍,还培养了秦腔观众,发挥了戏曲艺术寓教于乐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不断努力

续写新的辉煌

“在传统艺术的时代性表达层面,我们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如与陕西仲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制作了中国秦腔系列动画片《三滴血》,并在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播出;《三滴血》《柳河湾的新娘》等剧目正在制作3D版电影;与西安凯创韵风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制作大型戏曲动画《漫赏秦腔》,并在央视播出,扩大了秦腔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同时着手编写‘戏曲进校园’标准课件,加强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度,扩大传播广度。”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雍涛说,“与此同时,我们邀请老艺术家对青年演员进行‘传、帮、带’,加强传统剧目的复排精排,如《双锦衣》《玉堂春》等;对传统剧目进行优化,做到有‘传’有‘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唱腔、舞美、音乐、服装设计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争取得到更多青年观众认可。”

为了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西安秦腔剧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开设秦腔传承班;同时,联合西安市艺术学校,委培招收10—14周岁秦腔表演和器乐演奏两个专业的学生。被录取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食宿、课本费、练功服均由西安秦腔剧院承担,品学兼优者还可获得西安市艺术学校奖学金。“有苗不愁长。我们坚信,这批幼苗在西安市艺术学校和西安秦腔剧院这片艺术沃土上将茁壮成长,成为秦腔未来之星。”雍涛说。

目前,西安秦腔剧院正在积极拓展“秦腔+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推进易俗社街区文化建设;与有关旅游企业合作制作一台全景式、互动式、体验式的秦腔旅游演出,不仅让秦腔能听能看,还能让观众参与其中;着力推进以易俗社百年历史为背景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筹拍工作;利用高科技展示秦腔艺术魅力,努力创造下一个百年辉煌。

据介绍,西安秦腔剧院的年度艺术创作剧目——展现丝路民族文化交融的《李白长安行》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安国夫人》正在紧锣密鼓排演中,不久就会和广大观众见面。

新闻推荐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七月起关中地区实施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 国五排放标准车辆可在七月底前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手续

本报讯(记者汪曼莉)5月20日,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第六阶段...

韩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韩城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