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村农民的“南水北调”

陕西日报 2019-04-19 07:54 大字

为了早日实现村上的“南水北调”,村民们夜以继日打通了5个隧洞。本报记者卢萌摄

本报记者卢萌见习记者申东昕

徐村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全村的老百姓都给村干部们竖起了大拇指。

徐村是司马迁的故居地,也是韩城市巍东塬上很有名的贫困村。这个村三面环沟,遍地旱田,长期缺水,几辈人都是靠天吃饭。特别是今年以来,已经连续3个月没有见过一滴雨水了,村里1500多亩地的花椒园,遍地干枝,生生看不到发芽的迹象。群众急了,干部也急了:如果再不浇水,这1500多亩花椒树就得旱死!

村党支部书记同忠心说,花椒树是徐村人的“保命树”“摇钱树”,家家户户的主要收入都要靠花椒,一亩地能挣1万多元。如果它们都旱死了,不光今年得损失1500多万元,在今后等待新树长大的5年里,也是年年损失1500多万元。加起来那可是近8000多万元的损失啊!全村人眼望着发不了芽的花椒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怎么办,怎么办呢?

3月30日夜,村两委会的干部开了一个会,大胆决策,搞个村上的“南水北调”,把沟南水库里的水引到徐村来。把沟南的水引过来,是徐村人很久的一个梦想。50年前,有关部门就努力过,协助村上打过隧洞,挖过水渠,最终都因为地质原因而流产。这一次徐村的干部重拾梦想,下的决心是:不等不靠不要,自己筹钱,自己筹劳,土法上马,用最短的时间把水引过来。

群众一听要引水,高兴得像过节,有人愿意砍了自己的树给路腾地,有人愿意天天给工地送饭,还有更多的人愿意一分钱不要,天天到工地义务劳动。74岁的老汉同森明,一听要在山上挖隧洞,不顾人劝,二话不说猫腰就钻进了洞子。

这个由一帮农民发起的“南水北调”,4月1日开工,经过连续三天三夜的鏖战,终于在4月4日的早晨,让沟南水库的水顺着干部们垫资买来的4000多米水管,穿过了5个隧洞和两架大山,流进了徐村干旱的花椒地里。村民同建生抑制不住兴奋,不顾天冷风大,站在出水口下,把自己从头到脚浇了个精湿。他说,几十年了,他这是第一次在自家的地边上看到白花花的水。

4月13日,记者去徐村采访,村主任冀岁节高兴地说:“1500多亩花椒地,头遍水已经浇完了。最早灌溉的地块,花椒芽都冒尖了。前些天还心急火燎的村民,现在一个个都把心放进肚子里了!”

村上的干部说:“这个‘南水北调’意义大得很,原本需要花10万元才能干的事,由于干部群众义务投工、义务投机械,最终只花了1万多元就干成了。可以说是用最少的钱,干了一件天大的事!它不但救活了1500多亩花椒树,保住了今年的收成,更是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也让大家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幸福不是等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

新闻推荐

新征程新作为 昔日煤海掘金今朝田园创业 韩城市民营企业家刘爱民转型记

本报见习记者申东昕记者卢萌不做煤生意后,刘爱民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投资4000万元弄了个鸽子场;另一件是投资上亿元建了一个月...

韩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韩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