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穿衣经历
王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那年我八岁,刚刚上小学一年级。
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对吃和穿是没有太高的奢望的,毕竟是计划经济时代,家家户户吃的穿的都差不多,以致于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对那个年代服装的颜色和质量充满疑惑。那时的服装颜色以蓝、灰、黑为主打色,质量好像也很一般,因为总能见到衣裤不是很合身又满是补丁的穿着。与现在孩子们衣着光鲜、款式新颖的打扮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后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也逐渐明白了,不是服装质量不行,而是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小孩子基本上都是穿哥哥姐姐的衣服,然后穿小了再传给弟弟妹妹,这样一个传一个,当然就会出现许多穿着补丁衣服的孩子。那时,我们家兄弟姊妹共五人,家庭生活也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也是经常穿着有补丁的衣裤。
这种情况到了初中以后就有所改善了,然而那时的我们还存在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由于长得太快,裤子总是会变得很短。当然,因为那个年代并未流行穿吊脚裤,因此一些细心的家长就会想办法找与裤子颜色相近的布料来弥补裤脚。那时,我也是这类孩子中的一员。记得有一个周末穿着这样的裤子与同学到山上疯跑,被地上的灌木枝绊了一下,后补上的裤脚“兹拉”一声就被扯开了,险些将我摔下山去。那时的我便对贫穷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并发誓要通过个人的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那时候,我们居住的小矿区是没有成衣店的,一般情况下,缝补或者是做新衣裤要到个人家庭开的缝纫铺去量体裁衣。记得我有一个女同学家里开了个缝纫铺,因此她总是穿得比其他同学好看得体,令许多女同学羡慕不已。当然,那个时候定做衣裤需要个人提供布料,包括兜布、衬里,甚至钮扣等,缝纫铺只负责量体、裁剪、缝制,然后收取手工费。为此,那个时候只要有资金、有头脑、肯出力,干什么都能挣到钱,曾记得报纸上就报道过“钮扣大王”发家致富的经历。因为有了这么深刻的印象,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做一件中山装需要买七个大扣和八个小扣。
再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搬出了小矿区,来到历史文化悠久的韩城市。当时的韩城市也是刚刚进入发展期,好些城市基础设施尚不健全。然而,爱美的表现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那时的服装店和简易服装摊点如雨后春笋般分布在状元街、商业大厦和招商区等处。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我的第一身西服就是在商业大厦二楼的服装柜台上买的,西服的品牌是梦特娇,在左袖口处还缝了一个梦特娇的商标标签。忘不了的还有牛仔裤,还记得买的第一条牛仔裤是“苹果牌”的,在腰间有一个硬铁片,上面是苹果标志。当时的牛仔裤穿到身上特别紧,一点也不舒服,但是为了追求时髦也只好忍了。
现如今,服装的样式是千变万化,且服装遮体、御寒、防护的功能已经逐渐变弱,更多地融入了审美的因素。可是,也许是经历过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因此对现在服装的趋势也曾有过个人认为不可思议的地方。比如,我们过去穿补丁衣裤感觉不好意思,而现在这样的服装却是潮流,让我顿觉自己真的是老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哎,从补丁服装回到补丁服装,不知道这是思想进步了还是思维回归自然了,还是让大家去评说吧。(陕北矿业)
新闻推荐
11月17日,韩城市扶贫办工作人员正在帮助村民采摘金丝皇菊。今年以来,韩城市板桥镇钢铁村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
韩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韩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