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艺术需要时代表达 雍涛
西安秦腔剧院向南开大学赠送《西安秦腔剧本精编》西安秦腔剧院供图
今年,喜逢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上演100周年。前不久,首轮全国巡演圆满落幕,所到之处广受赞誉,再次让各界观众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扶持优秀传统文化,为戏曲艺术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也再次为秦腔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永恒的精神内涵是作品拥有生命力的根基。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曾在文章中谈到:《三滴血》经过百年的民众欣赏,至今仍然有观众反响强烈的剧场效果,显示出该剧直面现代生活和时代问题的深刻表现力。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所在就是《三滴血》所传递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理念至今依然深得人心,剧目所抨击的教条武断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三滴血》演出之初与目前的演出版本有所不同,剧情复杂,略为冗长。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的亲切关怀下,陕西省成立赴京演出团,《三滴血》再度受到青睐,经集体加工改编,突出主题,思想更加鲜明,一经演出,便受到首都各界的广泛赞誉,特别是其传递的精神价值和坚守的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规范,都成为秦腔艺术乃至中国传统戏曲应该借鉴的蓝本。
传统剧目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精神、时代特色加以优化。当下的艺术发展面临很多困境,演出剧目减少、剧目创作艰难困扰着很多院团的发展。对于西安秦腔剧院而言,拥有秦腔发展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两家秦腔百年剧社,在曾经的发展进程中拥有一大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演出剧目。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按照人民群众对艺术的多样化需求,我们急需配合新的时代精神对传统剧目进行复排。此次巡演的《三滴血》,还有三意社新近在易俗大剧院上演的秦腔新版《周仁》,都是本着敬畏传统、继承传统、优化传统的原则,在保留秦腔传统艺术风格基础上,对音乐、灯光、舞美进行精细化加工,使得传统剧目能够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这对于当下的秦腔艺术发展不失为一种可行之路:剧目本身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之新型的处理,必将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传统经典剧目。
秦腔艺术的发展传承关键是人才的传承。10月13日、14日晚,当20个平均年龄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与《三滴血》所有演员在国家大剧院唱响“祖籍陕西韩城县”时,剧场内近两千名观众被大秦之腔所感染,这一尾声也被专家和观众称为演出的“点睛之笔”。西安秦腔剧院为了彻底解决剧院的人才储备问题,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面向社会招收了120名定向委培生,这群孩子正是他们中的代表。在西安曲江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120名学员从文化课程到艺术课程进行6年免费学习,毕业后通过考核进入剧院工作。既有老一辈艺术家的精心传承,又有现今舞台上实力派演员的承上启下,还有一批青年演员的日渐成熟,伴随秦腔学员的加盟,这就为西安秦腔剧院顺利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构架”,这也符合艺术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解决了西安秦腔艺术后继乏人的困难。
“酒香也怕巷子深”。秦腔作为陕西一张文化名片,从业者队伍需要传承,我们更需要为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艺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有文化担当和文化传承精神的观众。对于秦腔院团来说,既要坚守秦腔艺术发展的阵地,夯实在西北大地的群众基础,更要走出去,拓宽受众面,吸纳新的观众群体。不论是60年前的三大秦班晋京献演、巡回十三省市演出,还是近日刚刚圆满落幕的百年《三滴血》首轮全国巡演,这些对于秦腔艺术的传播、对于陕西文化的弘扬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15年,西安秦腔剧院携秦腔《双锦衣》《三滴血》《柳河湾的新娘》进入清华大学演出,广受好评。今年《三滴血》更是走进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使众多的青年学子对于秦腔艺术有了全新的认知。这也就启迪我们传统戏曲从业者要更多地主动出击,通过各种平台把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传递开来。
首轮巡演虽已结束,但《三滴血》百年纪念系列活动依然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对于秦腔剧院、对于秦腔艺术,面对老一辈从业者留下来的文化财富,我们将如何传承,我们如何用当代人的理念传承,必须找到合适的契合点。我们的艺术既要遵循艺术规律、符合艺术原则,也要与这个时代共振。
新闻推荐
中央督察组向陕西省转交第18批环境信访问题52件 已累计办结468件
本报讯(记者宋志明)11月20日,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陕西省转交第18批环境信访问题52件,其中来电36件,来信16件。陕西省...
韩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韩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