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三滴血》 史飞翔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这句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秦腔唱段,出自剧作家范紫东先生创作的经典秦腔剧目《三滴血》。
《三滴血》剧本是范紫东先生的代表作,写于1918年,距今已整整100年了。《三滴血》剧本取材于清朝纪昀编写的《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的作品,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故事既有上层社会的故老遗闻、官场百态、人情翻覆、典章考证,也有下层百姓的曲巷琐谈、奇事异闻。这些或雅或俗、亦正亦奇的诙谐故事,纵横上下各个角度和面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范紫东先生写《三滴血》虽然受到《阅微草堂笔记》中“滴血认亲”的启示,但更多的则是融入了范先生自己的独特思考。
《三滴血》讲述了山西商人周仁瑞在陕西经商时,其妻在生下一对孪生儿子后死去,因周仁瑞无力抚养,次子被李三娘收养,李三娘为其取名李遇春,与自己的女儿李晚春订为婚姻。后仁瑞经商折本,带长子天佑回山西,其弟周仁祥独霸家产,不认天佑为侄儿,告到五台县衙。县官晋信书以滴血之法断天佑非仁瑞亲生子,强令拆散。遇春长大成人,三娘亡故,恶少阮自用垂涎晚春,兴起讼端,上峰调晋信书审理此案,晋信书复以滴血之法,将晚春判于阮自用。后天佑、遇春投军,各在疆场立功受封得官,提审县令晋信书,冤案始明,合家团圆,晋信书也因断案不明而被罢官。范紫东通过编织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表现断案者迂腐可笑的故事,借以警示世人,这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滴血》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恰如其分,全剧构思巧妙、唱词生动,尤其是“双生双旦”的结构更成为日后易俗社的典型风格。易俗社创始人之一的李约祉先生在为《三滴血》所写的序言中高度评价了该剧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剧中写县令之颟顸,刚愎自用,诙谐尽致”,是一个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赞扬剧本的故事安排“其离合悲欢,曲尽其妙,如情如理,自然天籁;正如水到渠成,绝不见斧凿之痕。”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他对这个戏“能警人复足以动人,是文学亦是科学”的评价,这个戏既是文艺作品,取得了能够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然而又宣扬的是科学,反对滴血认亲之类封建迷信,还能起到警示世人的社会作用。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曾称赞《三滴血》这出戏是“秦腔之《十五贯》,简直可以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欧阳予倩称赞《三滴血》是个喜剧,但“在处理方面却是严肃的,当一个正剧来演,而所得的确是喜剧的效果”。
今年是秦腔《三滴血》上演100周年。100年来,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打磨和精彩演绎,《三滴血》已成为秦腔剧种的招牌戏之一,同时也成为陕西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
新闻推荐
●外国留学生来校传经送宝走进延安新区外国语学校,一座“从延安走向世界”的雕塑映入记者眼帘,雕塑的主体是六根不锈钢...
韩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韩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