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时刻 徐广胜
1969年1月18日上午10点34分,随着火车的—声长鸣,载着977名去延安黄龙插队的北京知青的专列缓缓驶出了北京火车站,向西安方向开去。喧天的锣鼓声遮住了送行的哭泣声和告别声,马路两边,是挥手告别、擦着泪花、相互搀扶的送行人群和招展的红旗及写有“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字样的巨幅标语。
我们九中的知青早晨6点多钟就到学校集合了,校园里张灯结彩,工宣队、解放军代表、我们的老师还有送行的亲属朋友聚集在此,好不热闹。当我们在教室门口整好队准备出发的时候,老师和送行的人员在校门口排出了100多米长的夹道欢送我们,和我们一一握手告别。教过我们的老师对我们更是嘱咐再三,依依不舍。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我们上了大轿子车,经过了五棵松、复兴门,当经过天安门城楼时,我的心里一下子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车轮在不停地转动,迎着寒风的专列拉着我们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军宣队负责护送我们这些知青的军人忙来忙去地照顾大家。
火车上是份饭,一人一份——面包、肠和一个水果。车上没有太多的欢笑和歌声,大家有的静静坐着,有的在小声说话。
19日早晨8点多钟,知青专列到达华阴车站。火车临时停靠时,每节车厢前都有几个衣衫褴褛的人对着窗子乞讨要饭,他们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有的知青打开了车窗,把面包、肠和自家带的一些食品给了他们。他们一边吃着一边千恩万谢地表示着。
火车继续前行,不久,又到了渭南站,又出现了华阴站火车停靠时要饭与施舍的那一幕。
11点多,知青专列到了西安市火车站,停靠在第一站台。锣鼓喧天横幅醒目,大喇叭中传来了西安市革委会负责人致欢迎辞的声音。
下午2点多钟,知青专列到了富平县火车站。由于这里没有站台,车的台阶距地面很高,下车费劲,车门两边各站一个人来搀扶我们。下车后,我们踩着道砟到路边集合后走了二里地,到了一个大礼堂里边住了下来。晚饭是两样面馍和一小碗蒸肉,每人碗里有五六片肥肉,还配有一点萝卜片,同学们吃得可香啦。要饭的小孩很多,有的女同学就把饭分给他们一些,我把吃不完的饭也给了他们,小孩们可高兴啦!
天黑后,在我们住的大礼堂里有节目演出,演的都是当时流行的曲目。
因为天气寒冷,点着火的大礼堂显得烟熏火燎,大家将就着在铺满草的地上睡了。
第二天,我们很早就起床了,吃完早餐,天还黑着呢。队伍集合之后,我们就上了带帆布棚子的解放牌大卡车,向黄龙县出发了。
由于车辆在土路上行驶,扬起的尘土灌进车篷内,很呛人。路两边时常能见到整修土地的人们,铁锨、铁镐、架子车等都派上了用场。那个年代里,农业学大寨,冬天闲不下,都要去修“大寨田”。令我感到新奇的是这里的架子车全是木头做的,而北京的小推车全是用铁做的,感觉还是北京的工业比这里要先进一些。由于天气寒冷,路上的行人有的没戴帽子,只是在两个耳朵上戴了两个小耳套进行保暖,看着挺新奇的。
车队经过合阳县城,负责人给每个知青发了两张“忠”字饼。所谓的“忠”字饼,其实就是糖饼。只是饼面上印了个“忠”字而已,但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饼是甜的,倒还好吃。
车没多停,三五分钟后即出发。车启动后没多久,拐弯前行时就遇上了一个40来度的陡下坡。这段下坡路,由大块鹅卵石铺地,凹凸不平且卵石面光滑。坡度太陡,车身倾斜度大,刹车的刺耳声一声接着一声,车轱辘在卵石光面上下溜,滑一下咯噔一下,同学们从没遇见过这样的情况,吓得集体尖叫,那声音一声接着一声。好在路不长,也就一二百米,很快就过去了。可同学们却惊魂未定,因为平生从未遇见过这么惊险的事。后来在大山里久了,再想起这件事,也觉得不算什么。
过了合阳县城,一路沟壑纵横上上下下,卡车穿行于低岭弯道之中,一路颠簸摇晃,晕车的同学痛苦万分。早晨从富平出发时因为寒冷,卡车上的帆布篷子一直围着,灌土严重。同学们一个个跟土猴儿似的。后来暖和些了,就把帆布篷子放了下来,这样就好多了。
两个多小时后,我们路过了韩城县。
进山了,卡车沿着澽水河一路上行。同学们小声议论:“山这么大,可千万别留在这里呀!”都盼着车开快点,开出大山。我们在大山里看到有的地方挂着雪白的冰挂,很是壮观、喜人、养眼。如此巨大的冰挂,能悬在半空且不坠落,真让人惊叹不已。这精美漂亮的冰挂,是黄龙山送给北京知青的第一份见面礼。
1969年1月20日下午两点左右,车队经过白马滩公社石门大队时,前来欢迎北京知青的人群晃动着花杆,唱着欢迎曲:“知识青年你们好,你们一路辛苦了,向你们学习,向你们问好!北京知青你们好,下乡插队路对了,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
浓郁的地方口音,整齐有力的调子,拉长音时的语言特色,鲜艳的服装,漂亮的花杆,热情的笑脸,极具地方特色的欢迎形式……这是白马滩人民送给北京知青的第一份厚礼。那一刻,“热烈欢迎北京知青”等大横幅挂在醒目位置,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口号阵阵,里三层外三层,看热闹的人把街道围得水泄不通。
—位80多岁的老奶奶一辈子没出过山,为了看一看城里娃长啥样、啥穿戴,为了看一看什么是大汽车,昨天就从20多里远的地方坐着牛车赶到公社,在亲戚家住了一宿,等着这一刻的到来。
9辆清一色的解放牌大卡车排着队,威风凛凛地开进深山,车上还有一大群洋气的城市娃,着实给这古老寂寞的白马滩镇大添光彩。迎接的人群中,有的女人抹着红脸蛋、红嘴唇,穿得大红大绿;有的男女镶着金牙,挺显眼的;个别男人留着中分头,感觉是过了时的时髦。大多数男人穿着棉裤,有些人还在脚腕处将裤腿用布条缠紧了。棉衣上有拍不出去的尘土,整日的辛勤劳作全都清楚地印现在了衣服上。担水人的扁担在满满两桶水的重压下一颤一颤,弯度特别大,非常优美好看。他在人群中熟练地穿行着,这哪里是在担水,简直就是为欢迎我们而表演的一个精彩节目。
大家拍掉身上的尘土,找到自己的行李箱,按生产队集合好。同学们的行李箱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二尺八寸的木头箱子,一种是绿色翻布箱,和第一种箱子一样大,只是低一些。当时这两种箱子是专供下乡知青的,购买时要凭介绍信。我们队刘子茹同学的箱子高级一些,是牛皮的,有些旧,咖啡色,高度还有伸缩性。
晚饭是在公社大礼堂里吃的。一箩到底的白面杠子馍,每人一大碗烩菜,里面有大片的回锅肉片、炸豆腐片、洋白菜和胡萝卜片等,碗里汪着麻油,应该说很不错。加之同学们一天也没正经吃饭,都吃得很香。多年后才知,当年迎接我们的第一顿饭,是当地倾尽全力高标准招待咱北京娃的!
晚饭后,我们仰面队的12名知青被安排在林场后院的房子里休息。天将要黑的时候,仰面生产队的副队长王毛来带了十几个小伙子来接我们,非常热情。他们将我们的行李放在牛车上,我们跟着走。途中还见到送七星农场知青的牛车在半山腰上爬着坡。
二里地一会儿就走完了。院子里有3间窑洞,两间不大的新房刚刚盖成,是杨成法娶媳妇时用的,借给我们先住下。7个女生住一间,我们5个男生住一间。院子里站满了人,好不热闹。桌子上摆着核桃等干果,大家相互介绍着、认识着,就这样,我们被安顿了下来。
在这里,我们生活上遇到的第—个不适应就是点煤油灯,每天晚上房子里点起煤油灯,感觉黑黢黢的,心里堵得慌。
插队劳动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晓妍通讯员高少飞)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通报表扬全国98个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富平县荣...
富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富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