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杨爵故里笃祜村
笃祜村入村牌楼
杨爵祠前的《明史杨爵传》摘要
杨如见正在剪牡丹
本报记者 刘雪妮 见习记者 任晓彤 文\图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比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作为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传统村落维系着中华民族最为浓郁的“乡愁”。这一天,记者来到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带您一起探寻中国传统村落笃祜村的故事。
还没进村,就已经开始对村子的名字好奇了,同行的前辈是个地地道道的富平人,她说,相传在古代这个村子只有一户人家,所以称为独户村,随着人口的渐渐增多,更名为笃祜村,大致意思为得天独厚,福禄吉祥,这里也是明代忠臣杨爵的故里,该村以焰火,花炮为主业,是富平响当当的模范村之一。
在富平,谈及本地历史名人,人们会自豪地说:“文有杨爵,武有王翦,孝子梁悦,忠臣张紞……”走进笃祜村,一幅幅宣传画,一个个小故事,诠释着传统的孝道文化,成为笃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笃祜村是明代御史杨爵的故里,这里建有杨爵祠。现在,村里不仅发掘整理了这位因直谏而遭七年冤狱的‘廉吏’的故事,还将故事‘印’在了村广场的灯箱上,这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笃祜村党支部书记杨超囤指着路边的墙画对记者说。
沿着村道向西,便来到杨爵祠堂,杨爵祠,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1936年修缮。坐北朝南,由前厅、后殿组成,面阔8.2米,进深11.1米,是一处较为典型的关中民间建筑,它对研究明代关中北部民间建筑、祭祀习俗及杨氏家族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走近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青砖瓦房,典型的关中建筑风格的门厅,两边大大的“忠”字镶嵌在青砖墙中。朱红色的大门上额雕刻着“杨爵祠”三个大字,庄严肃穆,似乎是在展示杨爵的威望与庄严。
杨爵,字伯修,号斛山,生于1493年,卒于1549年,陕西省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人,官至监察御史。
从前厅两边侧门出去,中间是花园,建有亭子,可供游人休憩。左边是关于杨爵的石碑展、题刻等;右边则是廉政教育展厅,通过杨爵的著作、故事以及传说,对党员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历史文化的传统教育,树立清正为民、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教育参观者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训,永远牢记和遵守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杨爵的一生非常传奇也非常坎坷,他廉洁奉公,不置私产,不谋私利,不以个人得失论结局的价值观;他教化乡里,做当时富平精神文化的传播者和守卫者的善举;他孝悌友爱,奉养婶母,善待兄长庶子,对朋友、村人有如血亲,做事的真诚、大气;他知恩善报,孝感天地的故事值得我们后人好好挖掘和学习。”杨爵第十七代子孙杨增良边向记者介绍杨爵的生平边说。
杨爵清廉传奇的一生,不仅是笃祜村的骄傲,也是老庙人更是富平人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除了廉史杨爵的故事,笃祜剪纸也是当地一绝。
在杨超囤的引导下,记者来到77岁的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员、市非遗剪纸传承人杨如见家中。据了解,杨如见5岁便开始和奶奶学习剪纸,还曾是富平县一名中学美术老师,先后创作美术及剪纸作品三千多幅,有一千五百多幅参加过全国、省、地、市美术展。
看到记者,杨如见老师小心翼翼地从里屋拿出了他的“宝贝”,“这是我2011年根据杨爵历史事迹剪的杨爵系列剪纸画,这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剪纸画,这个最长的是今年疫情期间创作的……”
“我很自豪我是杨爵故里的人,杨爵的精神一直教育和影响着我们这些后人,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是向先贤学习靠近,我现在退休了,除了每周去学校给孩子们上一节关于非遗的课程外,其余时间就在家里剪纸,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每年200幅。”谈话间,杨如见老师拿起旁边的红纸,固定纸张、剪刀剪裁……不到5分钟一对富贵牡丹便呈现在记者眼前。
谈起村落未来的保护和发展,杨超囤说道:“下一步,我们将以乡村振兴为主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结合我村村情实际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让群众的生活更富裕,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全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立一支有力的村保洁队伍,让群众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真正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离开笃祜村已是傍晚,汽车行驶在笃祜村的村道上,环村公路宽阔平整;关中风情的民居房屋平淡朴实;随处可见的家风家训和杨爵精神,犹如晨钟暮鼓,鞭策、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建锋通讯员李文静)为净化未成年人出版物市场环境,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7月14日,渭南市富平县检察院第一检察部...
富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富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