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碑揭开陈炉中学不为人知的历史
高建龙
出于对文保事业的热心和责任,多年来已养成一种习惯,不论去哪里,总会留意那些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老物件,以及那些不被人注意的残石断碑。
2016年11月12日中午,听说陈炉镇北沟村村委会院外草坪有一残碑,碑上文字尚清晰可见,遂赶往查看,原是清乾隆四十一年所刻的修理石桥碑记。此碑文前多年我们已经抄录过,当时石碑完整,放在北沟村石桥边的柿子树下。近几年,由于老村居民整体移民搬迁,村子荒芜,石桥也已废弃,作为历史遗物,村干部为便于保护,故将石碑迁移于村委会。
返回途中,瞥见一人家菜园后墙根下立一大石,近前细看,发现隐约有字迹,便找菜园主人讨来笤帚和水,一番清理后仔细辨认,仅见“住民从事陶业”,“教育基金不可他项动用”,“清凉寺地址创设第二高等小学校”等只言片语。其余字迹因岁月侵蚀驳化,已漫漶不清。于是便想找时间将此残碑打成拓片,或许情况会好点。回家后,总是放心不下。第二天,准备好拓印工具专门请假去做拓片,墨迹一打,果然字痕显现,效果还不错,碑文所载是“民国”九年(1920年)同官县第二高等小学校建校的经过。残碑高92厘米,宽75厘米,碑厚20厘米。“东南住民从事陶业,风尚简朴,人情质真,惟交通隔阂,文明难输”,“民国九年,今陕西陆军第一师师长胡公景翼亲莅本镇考察”,“於清凉寺地址创设第二高等小学校”,“教育基金”,“概从陶业筹措”。作为陈炉人,自己以陶瓷为生计,同时也曾在此校上过学,残碑所现这些信息,不由得让人急于探寻碑文全貌。
细想自己所知所见碑石中,规格形制宽窄厚度与之相仿,时代与之相近者,唯陈炉镇宋家崖路边那块残碑,以前看过,高约90厘米,碑头占去大半,文字不多,又辨识不清。抱着试一试的想法,2016年12月16日一大早,约了宋振杰先生一起去拓印。由于石碑翻扣在地,又和冻土相连,好不容易翻过来,铲去泥土,认真清洗,谁知拓印时却不理想,宣纸难以服帖。究其原因,是我们急于求成,却没想到天气寒冷此地又在背阴,碑石昨夜冻透,宣纸湿后受冻变硬,根本没法拓印,只得作罢,待中午暖和后再来。
中午十二点多,在阳光下拓印,一切顺利,最让人高兴的是眼前这块残碑竟然真和那块原为一体,满怀激动的心情,拓印了两份,将石碑原样放好,俩人又去陈炉镇北堡子给宋振杰先生拓印了一张这块碑的下半段。《创修同官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碑记》两段残碑,今日合璧,可喜可贺。
回家后,将两张拓片对接,并按原格式抄写辨认,缺损处按上下文意思衔接。至此,一篇完整的碑文便呈现眼前,碑头篆书“纪念”两个大字,碑文竖刻18行,行34字,正楷体,遒劲方正,全文共刻542字。
品读碑文,查阅资料,得知胡景翼是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北方著名将领,1892年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曾求学于三原、西安,留学日本。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在陕西举兵响应武昌起义,1917年参加组织陕西靖国军,1918年1月任陕西靖国军右翼总司令,1918年9月被陈树潘软禁于西安城内北院百尺楼中,1920年秋解除软禁,1924年联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他主政河南时,积极推行孙中山倡导的三大政策,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1918年,陕西靖国军进驻富平县庄里镇,胡景翼深怀对陕西护国军阵亡将士的感念之情,将二十多名烈士遗孤集中起来,聘请老师授课,全部费用由靖国军军费开支,使孩子们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1920年秋,胡景翼恢复自由,着手用各方人士的捐款和部分军费,在原遗孤子女学校的基础上正式创办立诚中学,随后又聘请校长。与此同时,胡景翼来陈炉镇考察,对当地住民从事陶瓷生产,忙于经营却不重视教育深为感慨,隧极力倡导陈炉人以陶税充作办校之款,为国家培养人才。“镇民不胜忻感”,很快推选了几个人做筹备工作,并呈文师长处备案待批。
1921年,立诚中学初步建成,胡景翼出席开学典礼并题写校训,把“阐发最新的学说,陶冶理想的人格,创建健全的社会”作为其办校宗旨。立诚中学校名,也是将军于1922年正式选定命名的,意义取自儒家经典《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可见将军的爱国之心。立诚中学是陕西省历史悠久的一所高级中学,曾培养出习仲勋、胡景铎、邵武轩、白振江、师源等杰出人物。
经政府批准,1922年2月,陈炉镇学校筹办者穆邵武、李上林、靳守信等人选定陈炉镇清凉寺地址创建学校,议定校名为“同官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随后公署委派翟守愚为校长,与本镇诸君商榷建修事宜。当年8月开工,前后干了七个多月,学校落成竣工。教室八间,职教员室六间,学生宿舍十八间,礼堂三间,储藏室传达室及伙房六间,学校占地总面积26100平方米。值得肯定的是陈炉镇的制陶业户和民众对建校的大力支持,由于公署对建校所拨的粮和资金不足,所缺部分“概从陶业筹措,计共费二千有奇”。
纵览陈炉古镇所见碑文记载,以前每次重修窑神庙,资金募集都不容易,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如:清雍正四年所立《陈炉镇重修西社窑神庙碑记》记载,从发起募缘至工程竣工,竟历时二十五年之久,这是由于陈炉陶瓷业生产规模处于作坊式的原始手工生产,没有大的经营者或利益集团,民间资本运行有限。各自经营的窑厂主们即便赚了钱,也受其小农意识支配,多将资金投入到置办土地中,而在陶业经营上少有大的投入,故获利巨大者稀。修建庙宇时,各家陶户捐款数额小,资金不足开工,无奈只得重复募缘,以积累资金,况募捐又不能经常搞,只能假以时日给民众以喘息。但此次兴学建校资金却募集的很快,从提出想法到学校落成,共两年半时间,开工修建更是迅速,七个多月就已竣工,可想而知陈炉民众对子女教育之急切,对国家兴亡之责任,对修建学校之热诚是多么巨大,可谓以至不遗余力之地步。
学校能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建成并交付使用,与陈炉镇各窑户乃至众陶工齐心合力是分不开的,全镇居民众志成城,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尤其是本镇许炳章、穆邵武、李上林、靳守信、段起福、宋*瑞等人,从开始筹备建校便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至始至终,尽心竭力,上下协调,募集资金,选定校址,最终完成了陈炉镇有史以来第一所高等小学校,该校师资之雄厚,配备之完善是数一数二的,能隶属当时同官县级第二高等小学校,可见规格之高。该校建成后“从此莘莘青年群继来学,无跋涉之劳,获陶铸之益”,势必“将见风化日盛人才辈出”,并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十二月立碑纪念。
胡景翼将军自辛亥革命以来,为国奔走沙场,于军务繁忙之际,仍心系国家未来,为强国之道教育之本助学重教,先后创办富平县立诚中学,重修富平望湖楼以供藏书,创修同官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九十四年过去了,陈炉建校碑已经断为两截,又不知何时何人何故将碑石分作两处,且距三里之遥。今机缘巧合,被我们找齐拓印,得以窥知民国时期陈炉陶业助学重教之缘由,善莫大焉,遂报告陈炉镇景区管委会文保科,请他们保护好这块事关陈炉镇民国时期教育史的珍贵碑石。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茜瑜)11月28日,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部署,富平县人民法院领导班子召开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
富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