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村、墙下塬村考察记
秦陇华
铜官古驿道民间称为“老官道”。起点为富平县薛镇的底店村,越过底店山,又经过铜川市的上店村、军台岭村(原名店子坡)、小豆村、墙下塬村,延伸到陕北、甘肃省境内。历史上,它是古老“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丙申初冬,我们一行人为了解铜官古驿道一带的地域文化,考察了沿途的部分村落。
在军台岭村,我们参观了梁家客店、皂角树、老爷庙和寨墙遗址等,采访了几位老者,听他们讲述当地的民间传说、古风旧俗和旅店行规。接着我们沿着驿道登上军台岭顶,实地考察战斗遗迹,瞻仰了纪念碑。
在下山途中,我在脑海里将所见所闻梳理链接,眼前逐渐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枝繁叶茂的皂角树、清澈明净的涝池、颗粒饱满的豆类、宽敞的窑洞客店、香烟缭绕的老爷庙……千百年来,驿道往来的客商在日落前赶到军台岭村投宿。他们采摘树上的皂角,在涝池边洗衣,饲养运货牲口,旅店里聊天休息。次日清晨,客商到老爷庙上香磕头,祈祷一路平安。接着吆喝着骡马,离开客栈,一路北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南来北往的商队,使军台岭村开凿了几十孔客栈,修建了庙宇、油坊和铁匠铺,成为驿道上重要的中转站,而且产生了“金哥银妹”“祭拜黄帝”“点纸坡”“风箱口”等民间传说。可见只要留意,在驿道上随时会发现文化遗存和传说故事。我不由地俯瞰山坡下的小豆村和墙下塬村,想到那里也应有文化古迹,不会让大家失望。
小豆村位于军台岭村坡下,土地肥沃,盛产豆类。传说,古代富平县一位商客在驿道沿途收购豆子,几天后十辆大车只装满一半。他准备折返时,听人说前面一个村子产豆子,就派了一个伙计去察看情况。伙计回来说,那里的豆子堆得到处都是,咱们车辆还不够装地里打剩下的呢!商人半信半疑,到村里一看,豆子果然堆积如山。以后人们就称此村为小豆村。另传,商队在军台岭村住宿时,因给骡马喂小豆村所产豆类,而得村名。
在村委会主任带领下,我们采访了侯忠德老人。老人讲,小豆村原有三座庙,分别是菩萨庙、三王庙、关公庙。菩萨庙建在村外,大雨冲塌庙舍后,村民在村中修凿窑洞,将神像迁址到新庙。人们逢年过节到庙中磕头烧香,祈福迎祥。解放战争时期,菩萨庙被国民党军拆毁,木料拉上军台岭修建工事。庙前两尊石狮,一尊被扔到山沟里,一尊连同佛像莲花座埋在庙址下。老人还说,以前小豆村山坡下的沟里,有几股清澈的泉水,离地约有三、四丈高。山泉从崖壁上飞泻而下,四季不断,流水潺潺。沟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座龙王庙。传说,有一只金鸡看护泉水中的龙珠。人们下沟担水时能听到鸡叫声,但是走近泉水时,鸡叫戛然而止。有一年,一名番僧趁夜来到泉水边,要偷走明灿灿的龙珠。突然,金鸡从天而降,挺立鸡冠,晃动金翅,把番僧一阵猛啄,吓得他抱着头逃跑了。
离开小豆村,我们来到了墙下塬村。这里距离军台岭村一里多地,两村之间鸡犬相闻,阡陌互连。
墙下塬村名来历有几个说法,其一是军台岭村寨墙高大坚固,人可以站在墙上巡守。寨墙前有一块平地,陆续迁入居民,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座村落。因村子在寨墙下,便叫墙下塬村。其二是清代村上有家财东,在院子前面修建了一座大花园。园内花卉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许多人慕名前来观赏。因花园建在院前,人们就叫这里“前花园”,后来叫转音成了现在村名。
在村委会主任家,我们采访了几位年长的村民。他们说,旧时古驿道上商队穿梭,车水马龙,驮运的煤炭、木材、油料、粮食等货物众多。那时,运煤到甘肃换粮食的商队要日行80余里。下山后,在同官县城略做休整,便赶赴下一站烈桥或马栏,直到陇东盛产粮食的董志塬。一路道路艰险崎岖,狼群肆虐,“长毛根”(来自河套地区的土匪武装,因留着清朝时期的长辫,故名)众多。一位村民说,民国时期闹年馑,村里几个年轻人跟着商队去甘肃换粮食,结果路上被土匪绑走了,粮食没有换回来,全家人都饿死了。
村民们讲,墙下塬村驿道旁边的陡坡下侧,有一座山神庙,曾设过中小学校。在村民带领下,我们去探寻山神庙。大家走出村,下了陡坡,拨开荒草,绕开荆棘,翻过颓垣,进入了山神庙。院内近半亩地,村民指着一孔土窑洞说这就是山神庙。我探身低头向前望了望,里面已没有遗物了。窑洞两边各有一排瓦房,曾是教室,现已是残垣断壁。阳光透过房顶瓦片缝隙,一束束地映照在斑驳的墙壁上,一面墙上可以依稀地看到黄底红字的“毛主席语录”。寒风摇曳着院内一丛丛荒草,陪伴着枯萎的野花树叶,给人以荒凉和凄楚感。
正当我站在院中感到迷茫时,村民指着庙址东边说,那段驿道坡下以前有一家客栈,叫寇家店。商队在军台岭村住不下了,就投宿寇家店。在村民带领下,我们沿着山路向寇家店走去。
寇家店在山谷下方,是依崖开凿的一孔大窑洞,两侧的土墙上有安装门框的痕迹。门上方有一天窗,阳光可以斜照到室内。室内面积较大,约有六十平方米,窑壁两侧凿有几孔四方或半圆形的土龛。窑顶上部局部塌落,一段椽木嵌在崩塌处,起到支撑的作用,真是“独木能支千斤”啊!在窑洞底部有一段S状土阶通向窑顶端,我以为是窑洞顶部塌陷出的坑穴。跟着村民登上土阶后,眼前一亮,原来这上面有一孔和下面相连的窑洞,面积有40㎡,墙面凿有放置物件、盘炉建灶和放置床铺的痕迹。一位村民对我讲,他小时候曾在这里上过小学,学生常趴在二楼木质窗户上向外观望。这真是一孔神奇的窑洞,先民一锨一锹凿出的“两层土质复式楼”,客商不仅可以住宿,还能登上二楼观赏沟底的风景。更为奇特的是,在一楼窑洞墙壁上,凿有七八孔碗口粗的深洞,向洞里看去,曲里拐弯,不知通向何处。我将手伸进洞口,感到了一丝丝凉风,立刻明白它们的用处,原来是“抽风机”。客栈里做饭的烟尘,顺着深洞被吸到室外去了。这栋复式窑洞外侧崖壁上方,还凿有两孔小窑洞,距离地面有六米左右,崖壁上有行走的斜坡。村民告诉我,这种窑洞叫“高窑”,主要是供携带大量钱财的客商和女眷居住的。
走出寇家店,告别了村民,我们乘车离开了墙下塬村。返程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时而想到军台岭村窑中套窑的梁家客店,时而回味着小豆村“金鸡护泉”的美丽传说,时而想起墙下塬村寇家店复式窑洞客栈……突然,一阵嘈杂的车鸣声回响在山路上,惊得几只鸟儿“叽叽喳喳”钻进树林中去。我扭身看着车窗外虬髯向上的槐树、挂满红果实的柿子树、古老厚实的古窑洞,还有那条时隐时现的古驿道。不由思绪万千,历史的尘埃虽然淹没了“丝绸之路”上暮来朝去的驼队马帮,但是它们的文化基因已植入了我们骨髓里,融入血脉之中。我们要怀揣敬畏之心,崇拜之情,去探索、挖掘、研究和解读铜官古驿道,使它的文化底蕴得到继承和弘扬,从而成为铜川市地域特色文化的一条长廊。
新闻推荐
11月19日,麦秆编织技艺传承人田品侠正在展示获奖麦秆编织作品《七彩绣球》。在富平县宫里镇庄科村,66岁的麦秆编织技艺传承...
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