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120” 记富平县曹村镇三合村乡医马文刚
本报记者 王能力
在富平县曹村镇大山深处,有个村庄名叫三合村。这里山高沟深,梁峁交错,道路崎岖。在这里你总能看到一个背着药箱匆匆赶路的人,这个人就是三合村的乡医马文刚。他在这条山路上已经行走了26年,被群众誉为“大山里的‘120’”。
是什么让马文刚如此执着?他说:“群众找我看病,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患病的乡亲经过我医治后康复,我打心眼里高兴,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他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三合村有13个村民小组,群众居住较为分散。乡亲一个口信,一通电话,马文刚不管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立刻就往病人家中赶。早年没有摩托车时,他出诊全靠两条腿行走,常常一走就是二十多里路。往往看一个病人,来回就是一天。
“文刚对人和气得很,不管白天黑夜,刮风还是下雨,一通电话随叫随到。”退休干部杨解放告诉记者,一天晚上,他感到胃疼,儿子不在身边,幸亏马医生及时赶到,初步诊断为心梗,很快将他送到医院,救回了一条命。
后来,随着山区交通条件逐渐改善,他又添置了摩托车,为患急病、重病的村民争取时间。
“马大夫就是我们大山里的‘120’。”说起马文刚,村民石敏侠称赞道,“有一年收麦季,晚上11点,我肚子突然疼得要命,给马大夫打电话,5里多路程,马大夫一路小跑,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初诊是急性胆囊炎,用药后,当晚就缓解了。”
20多年来,他为村民出诊只收药费,从不收出诊费,他的手机号也从没换过,因为这是山里人的健康热线。
“看到群众翻山越岭,走3个多小时出山求医,我就立志学医,希望用一技之长解乡亲之苦。”马文刚说。
“小病扛,大病拖,群众往往把小病拖成了大病。”说起原来老百姓缺医少药的日子,三合村支部书记杨耀盈深有体会。上世纪90年代初,三合村山高沟深,基本没有大路,群众看病要到铜川耀县或富平县城,翻山越岭的羊肠小道得走两三个小时以上,小病就扛一扛,但往往把小病拖成了大病,大病或急病的只能用竹竿做的担架抬出山去求医,有些人抬不到医院就没了。
马文刚清晰地记得,那一年,邻居突发急性脑溢血。他和闻讯赶来的村民手忙脚乱地将邻居抬到用竹竿做的简易担架上,五六个壮劳力轮番抬着担架,经过近四个小时的奔波,天亮时赶到了富平县医院,但还是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接诊后,医生摇了摇头,神色凝重地说:“你们来得晚了……”
群众生活贫苦,没钱看病、没处看病。这位邻居去世对马文刚震撼很大,他立志要当一名医生,为父老乡亲减少疾病和痛苦。1993年,马文刚从中医药学校毕业后,如愿回到三合村,再没离开过。
从背起药箱的那一刻,他就背起了父老乡亲的希望。26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基层一线,山村崎岖的羊肠小路,村民的房前屋内,留下他忙碌的身影……
“文刚,你给我量下血压,看需不需要调整药。”记者走进三合村卫生室,杨树国老人挽起袖子说,“现在方便了,有个头痛脑热的,到村卫生室马上就能看。打个电话,文刚就上门出诊。”
26年来,马文刚收获了群众的好口碑,但这个职业却没给他带来多少收入。三合村驻村第一书记董红军说:“文刚是个热心人,对村里的孤寡老人、贫困群众,医药费能减就减,能免就免。而他自己家里过得一般,妻子还在外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人家当医生是越当越富,你当医生却是越当越穷。”面对妻子的抱怨,马文刚总是憨厚地笑笑了事。
“不是不需要钱,而是舍不得这里的乡亲。”马文刚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多是留守老人,如果我离开了三合村,大家看病就不方便了。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就坚守下去。”
采访手记:当乡村医生,解患者病痛,是马文刚少时的梦想。26年来,马文刚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年复一年的付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名乡村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有人会问:“他舍小家为大家,到底图个啥?”“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就坚守下去。”这是马文刚最好的回答,也是一名乡村医生对初心和担当最深刻而生动的诠释。
新闻推荐
让青春在坚守初心中熠熠生辉 记富平县齐村镇桥西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马军辉
本报记者吕佳通讯员郭红新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从入党宣誓的那一刻起,就把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深植在生命里;他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干...
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