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雅静:贫困群众心中的一盏灯
本报记者 谢艳素
“既然我包扶了她,我就一定要找好产业,为她谋个好的致富门路……”
讲这话的是新区管委会城中村改造办干部乔雅静,她包扶的咸丰路街道办贫困户张秀梅在2017年底实现脱贫。2018年底张秀梅儿子杨增丁被咸丰路街道办评选为“五好”(内生动力强)贫困户。
乔雅静无论走到哪里,身上总会带着一个笔记本,一支笔,她谦虚地说:“我的记性不太好,好笔头胜过好记性。”在工作中,她的笔记本记满了一个又一个。翻到2017年4月17日,清楚地记录着脱贫前张秀梅家的情况:张秀梅,1937年出生,眼睛才做过白内障手术,正在康复期。儿子杨增丁41岁,单身,无业,家中收入仅为张秀梅个人高龄补贴、养老金、低保金等。
“做扶贫工作我最大的体会是要对老百姓要耐心、细心、热心,从内心深处尊敬老百姓。只有这样,与他们之间才会没有隔阂,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乔雅静说。
张秀梅家房屋后院一直未建院墙。乔雅静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汇报给帮扶单位领导,后入户征求张秀梅及家人意见,于2018年春季建院墙。在此期间,她动员单位同事抽出周末的空闲时间到拆迁的高家村拾砖头,一下午共捡拾了2000多块。
杨增丁腰部扭伤,乔雅静开私车接送并自费为其看病。今年4月26日张秀梅看病出院,杨增丁打电话给她说,出院打不到出租车。那天正值乔雅静家中有事请假,情急之下,她个人出钱包车接张秀梅出院。
就是这样一桩桩小事,感动了张秀梅一家人,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乔雅静说她一个月到张秀梅家的次数远超过一年看望自己父母的次数。
杨增丁一直有创办蒸馍店想法,乔雅静就拿着文件给他宣传创业奖补政策,提前咨询证照办理所需资料。乔雅静和同事帮忙看蒸馍设备、出主意、联系学技术、申请小额信贷。
今年3月中旬,乔雅静和单位领导托人找到咸丰街道白家村2家蒸馍店,为学费就跑了3次。4月,乔雅静得知同事的亲戚在富平梅家坪镇岔口村经营蒸馍店,联系好后,她随即开车带杨增丁去学习考察。
那次考察时,蒸馍店老板透漏说其实蒸馍赚不了大钱,不如打工省心。没想到杨增丁说了句:“不为蒸馍为气圆”,看到杨增丁的内生动力被激发,乔雅静心里十分高兴。
技术学成,就进入了办理手续阶段,小作坊加工证办理需要11项资料,乔雅静一次次跑前跑后帮助协调,在广告公司做门头和公示牌、提交资料需有食品质量检验公司检测报告,为了节省开销,乔雅静争取他们支持脱贫工作,为杨增丁其降低减免费用,并协调城市管理局免去龙记学府城东门便民市场摊位费。
“蒸蒸日上馒头店”近期已经营业,每天能销售一袋面,生意稳定。乔雅静最近联系几家超市,帮助其扩大销售。
“乔雅静就是我们贫困户心中的一盏灯,给了我们方向,我相信馒头店肯定能‘蒸蒸日上\’。”杨增丁感激地说。
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