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从月下流中场

西安日报 2019-04-27 05:12 大字

彩绘打马球俑高8.5厘米长14厘米1981年临潼县关山出土彩绘吐蕃人打马球俑高30厘米长33厘米1959年长安县韦浻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刘芃文/图

彩绘打马球俑中的两位骑手头扎幞头,伏身马背,双膝紧夹马身,马四腿腾空疾驰。俑左手持缰,右手似挥球杖,做打马球状。吐蕃打马球俑,头中分辫髻,身着交领绿色紧身衫,腰系红袍,足蹬黑靴,右手高举做击球状。

马球发源于古波斯,先传入吐蕃。唐初,由吐蕃传入长安,很快风靡于宫廷贵族之间,十分盛行。唐代文献称作“击毬”。打球的规则不详,据《金史·礼志》记载为:“各乘所常习马,持鞠杖,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分其众为两队,共争夺一球。先于球场南端立双桓,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囊;能夺得鞠,击入网囊者为胜”。所用之球“状小如拳”,皆用轻木韧木枵精细制作成圆形,涂以红漆,取其坚硬。故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有诗:“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似休”。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太宗对侍臣说:“闻西蕃人好为打毬。比亦令习,会一度观之,昨升仙楼有群蕃街里打毬,欲令朕见。此蕃疑朕爱此,骋为之。以此思量,帝王举动,岂宜容易,朕已焚此毬以自诫。”说明在唐太宗时期,吐蕃(西蕃人)将马球技术传到长安,宫廷开始流行打马球,而太宗为了避免上行下效,引发不良风气,焚球自诫。但马球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在唐中宗时期又开始流行。《资治通鉴》记载中宗:“好击毬,由是,通俗相尚。”

而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玄宗本人的喜爱,马球盛行于朝野。唐玄宗本人精于多种技艺,不但是梨园鼻祖,还精通马术,也是马球高手。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在中宗时期,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于景龙三年(709)十一月与吐蕃进行打马球比赛。当时“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园亭子赐观打毬。吐蕃赞咄奏言:臣部曲有善毬者,请与汉敌。上令杖内试之,决数都,吐蕃皆胜。”球队输了之后,中宗又命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与嗣虢王李邕、驸马杨慎交、武延秀4人与吐蕃10人比赛,结果临淄王等获胜。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位于富平县唐高祖献陵陪葬墓之一的李邕墓,在墓内发现了马球图壁画,从而证实了史料的记载。玄宗以后,唐朝历代皇帝亦不乏马球高手。《唐语林》载:“宣宗弧矢击鞠,皆尽其妙。所御马,衔勒之外,不加雕饰。而马尤矫捷;每持鞠杖,乘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击至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流电。二军老手,咸服其能。”在帝王的倡导下,马球运动很快得以盛行,文献记载唐朝的19位皇帝有11位爱打马球。

马球运动在唐代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它是一项高雅、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娱乐活动外,还因为它是一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运动。唐代阎宽的《温汤御球赋》中记载马球“善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参赛者在马球场上相互配合、驰骋拼搏,无疑是体力、技能与智谋的综合竞争。随着马球运动的日益盛行,唐人诗词中也多有表现,如张封建《酬韩校书愈打球歌》有“儒生疑我新发狂,武夫爱我生雄光。杖移鬃底拂尾后,星从月下流中场。”之句。

马球场的建设也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使之逐步得到发展与完善。唐朝前期,以梨园球场最为闻名,后期则以含光殿球场著称,195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北郊唐大明宫遗址就发掘出土刻有“含元殿及毬场等,大唐大和辛亥乙未月建”的石碑。除了白天可以打马球外,晚上也有打马球活动。《资治通鉴》记载“杨渥昼夜酣饮作乐,燃十围之烛以击球,一烛费钱数万。”这恐怕是最早的“灯光球场”了。

新闻推荐

富平交警拧紧客运“安全阀”

本报讯(记者张建锋通讯员张苗陈润社)为深入推进“春季严查严防”攻坚行动,4月18日晚,渭南市富平县交通管理大队曹村中队会同...

富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