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关注陕西省柔性治水—— “美丽陕西”的“人水和谐”图

西安日报 2018-05-20 03:27 大字

■新华社记者 李勇 刘彤

地处西部内陆的陕西是水资源短缺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23.3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江河湖库渠池水系联通调蓄能力不足、流量偏小,净化能力有限。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何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发展,成了“美丽陕西”的核心议题。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西安、渭南、宝鸡、咸阳、延安、汉中等多地采访后了解到,近年来,陕西以构建江河湖库渠池相连接、人工水道和自然水道相贯通的安全健康优美水系为抓手,将河流治理、湖池湿地修复等举措融入治水思路,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引排得当、蓄泄兼筹、丰枯调剂、上下互补”的水系联通体系,实现了刚性治水向柔性治水的转变。

跨流域科学调配水资源

采访中,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拴虎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调配,有效改善和均衡水资源空间布局是实现水系相连、水网相通、水脉相承的关键举措。

“在积极引水的同时,陕西注重蓄水留水,加强水源涵养,以自然水道、河道为依托,加强水系建设,通过湿地、湖泊、水库、池塘实施蓄洪滞洪;以生态水利工程为主体,结合库、河、湖、池、渠再造和连通,在洪水季节减轻自然河道的排洪压力,加强地下水补充,枯水季节让宝贵的水资源回流自然河道,增加河流的生态基流,是柔性治水的必然举措。”他说。

在引汉(江)济渭(河)三河口水利枢纽施工现场,本刊记者看到,一辆辆挖掘机、工程车川流不息、忙碌异常。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管黎宏说,引汉济渭是陕西优化水资源调配的基础性工程,通过调取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汉江补给渭河,每年可增加渭河干流水量7亿~8亿立方米,提高渭河纳污能力,补充黄河水资源,改变关中地区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水的状况。

富平地处关中平原北部,工农业年需水量2.6亿立方米,境内石川河等四条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本刊记者在城关镇采访时看到,穿城而过的石川河水面宽阔,两岸河堤垂柳依依、护坡绿草繁茂,河边栈桥、观景平台上游人不断。

富平县水务局总工程师辛为社说,引水、蓄水、联水是解决富平资源性缺水的根本出路。“现在连接泾惠渠与石川河河道、贺兰水库的渠道已经完工,每年非灌溉季节会有220万立方米的泾惠渠水汇入石川河,同时还会有1500万立方米渠水从下游汇入贺兰水库,作为补给水源。跨流域、跨地区调水的水系建设,使得河、渠、库相互连接,既解决了农田灌溉,又利用农灌间隙充库蓄水,不再断流的石川河也成为富平县城的景观河。”

来自陕西省水利厅的统计数字显示,通过江河库渠联通联控联调,2017年陕西全省大中城市比往年多蓄雨水10亿立方米,通过优化水库调度拦蓄,汛期结束时陕西13座大型水库蓄水40.67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多蓄12.9亿立方米。一些河流通过有效补水结束了“黑臭”的历史。

柔性治水修复生态

陕西江、河、湖、库、渠、池数量众多,近年来,通过引水进城、河湖连通,陕西河湖生态水量不足、水质污染、生态修复能力低的情况正逐步改观,曾经困扰陕西多年的水少、水脏、水害三大“痼疾”正逐步改变。

西安市水务局副局长王俊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工程建设理念方面,西安正在抛弃原有硬质化堤防治河模式,坚持柔性治水思路,减少工程措施,增大非工程措施,增加绿化、再生水利用、湿地抚育等生态内容,实现水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十三五\’期间,西安将以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河湖湿地生态体系为目标,解决河湖生态水量不足、水质污染、生态修复能力低和环境面貌差的问题,将河流治理、湖池湿地修复、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及水源工程建设等硬件设施与柔性治水思路融于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着力解决西安河湖存在的水少、水脏、水害三大痼疾。”

渼陂湖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涝河西畔,是秦汉上林苑、唐代游览胜地,曾有“关中山水最佳处”美誉。《渼陂行》是唐代诗人杜甫与岑参同游渼陂湖时所作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更是西安人引以为豪的佳句。

王俊说,涝河发源秦岭汇入渭河,流程比降较大,是典型的北方季节性河流,夏季洪水灾害重,冬季水少河道干。“在防止洪涝灾害为主的治水理念指导下,历史上对涝河的大部分河道采取了截弯取直的办法,目的就是让河水迅速过境,其直接后果就是渼陂湖湖面逐年缩小,湖区对涝河的生态良性影响明显减弱,周边群众生活在‘水患\’之中。”

从2016年5月起,按照“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的“柔性治水”理念,西安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涝河中游乱挖砂石形成的大砂坑进行整治,打造了天桥湖,采取河湖联通的方式,将雨季形成的洪水拦蓄至湖中,再将天桥湖湖水与渼陂湖水源地联通,经过自然生态净化注入渼陂湖,湖水溢满后,归流涝河,平衡丰水期、枯水期河流径流。本刊记者最近在这里看到,渼陂湖湖水清澈,湖心岛桃花、杏花盛开,湖边柳树吐芽,“舟移城入树,岸阔水浮村”的水乡美景呈现眼前。

横贯蒲城、西接富平的卤阳湖是关中地区唯一的内陆湖,水面数万亩,两岸碧荷、森林密布,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曾是湖区盛景。渭南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农林水务局办公室主任赵鹏飞说,近代以来人类垦荒和盐硝工业活动的加剧,特别是上世纪后期的围湖造田,使湖区湿地大面积消失,本世纪初卤阳湖天然水域湿地仅剩千余亩。“这里作为1200平方公里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汇集处,低洼闭塞,排流不畅,水质矿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从2016年起,按照重建水系功能、维护湖泊生态健康的目标,通过实施恢复湿地和水面、河湖库渠连通、引水提调等工程,渭南构建了包括泾河、石川河、洛河、渭河,囊括东庄水库、重泉水库,六个人工湖相连通的生态水系格局。“随着生态水系的构建,现在每年冬季,包括黑颈长脚鹬等珍贵鸟类,都会选择这里作为它们越冬南飞的暂住地,生物多样性随着水质的改变而逐步实现。”赵鹏飞说。

今年35岁的许林涛是土生土长的韩城人。他说,2015年之前,韩城市区只有两个总面积不到20亩的水面,“近水、亲水、喜水”在韩城基本没有可能。“随着引黄(河)入(韩)城济澽(水河)工程的实施,北海、东湖、南湖这三个人工湖有了水源的补给。以黄河干流及支流天然水系为依托,结合建成的薛峰水库及灌区渠道,‘泉源润大地、一水谱九曲、湖塘缀其间、碧水浮韩城\’的美景将在韩城实现。”

联通水系共奏“美丽交响曲”

王俊说,通过实施水系治理、引水进城、河湖连通等工程,让水在西安流起来、动起来、美起来,把西安丰富的水系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展示好,将西安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生态型现代化大都市已初显成效。

国家电网西安供电公司职员霍飞飞是地地道道的“老长安”,他说,“柔性治水”带给他的直观感受,就是西安生态质量的显著提高和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随着湖池湿地建设速度的加快,西安城市周边的鸟类已经由过去的60多种增加到了200多种,许多春秋迁徙的候鸟流连忘返,纷纷在西安‘安家落户\’、繁衍生息。‘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的盛景已经再次出现。”

来自西安市环境保护局的统计数字显示,随着“柔性治水”理念的深入,西安全市8条主要河流的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浐灞生态区周边负氧离子日均值达3505个/立方厘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两倍。西安沿河绿化构筑的生态屏障,为城市人均提高了绿地面积约3平方米,24处湖池湿地,为人均增加湿地面积3.68平方米、水面面积1.6平方米。

渭河被称为陕西的“母亲河”。截至目前,渭河综合整治已完成滩面整治9.95万亩,形成水面景观3.41万亩。随着渭河生态区建设的推进,人水和谐的美丽新陕西、大美新渭河已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陕西省渭河生态区管理局局长党德才说,努力把渭河打造成“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最长的滨河大道”,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和独具西安特色的“南有秦岭风光,北有渭水长流”的城市景观格局,我们充满信心。

涝池是关中地区利用地表径流、蓄洪排涝、防止水土流失、调节联通水系的小型蓄水工程。《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扶风县杏林镇西坡村采访时看到,紧邻村委会的涝池水面波光粼粼、池边新树吐芽,一些老人围着涝池或漫步或静目。村委会副主任张召岐说,2016年村里对涝池进行了清淤扩容,修建了雨污分流系统,通过附近的灌溉渠道,涝池有了稳定的水源。涝池的重建让村民们有了亲水的乐园。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陕西计划修复整治涝池6000座,把“防洪排涝、人文景观、生态湿地、蓄水灌溉、水系联通”五大功能作为修复涝池的“标配”,通过建好入水口、打通排水沟,让昔日涝池的死水“活”起来,着力解决涝池“水不溢、水不漏、水不干、水不臭”的问题。

王拴虎说,通过江河湖库渠池联通联控联调,实施“柔性治水”初步实现了“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有安全干净的水进到屋里头,支撑生产发展有可持续的水先行在前头,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江河水系日夜流有望得见的水蓄留户外头”的目标,“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愿景实现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富平“纪法小课堂”成为年轻干部进步“加速器”

    本报讯(通讯员张毅记者杨欣)为落实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形势要求,尽快实现纪法衔接,自觉补齐...

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